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作为一名党和人民培养的、年近花甲的医学生理学教师,深刻意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  相似文献   
2.
韦衮政  徐守中 《重庆医学》1996,25(6):376-377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细胞内外的电解质发生改变。出现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镁,还可能伴有低血钙,细胞内低钾、低镁,高钠、高钙。  相似文献   
3.
使用 GSR 结合作者拟定的定量汗点方法,首次对健康大学生男17人,女28人前臂屈侧汗管充盈时间(FTSD)进行79次(男34次,女45次)测定,并测定了5名男大学生轻负荷运动时的 FTSD。发现两性个体驱动汗腺活动的潜伏期(LDSA)及 FTSD 相对稳定,且不受上、下午时辰影响。两性 LDSA 无显著差异,FTSD 有明显差异(P<0. 05) 。轻负荷运动可明显缩短 LDSA,但对 FTSD 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人体温度调节(温调)为一生物自动控制过程。关于它的输入、输出环节文献已有较明确的阐述,而对其中枢“控制器”的组成及活动规律则争论甚多。近年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突破。其成就对西医理论和实践已产生显著影响,而且也被运用于理解和充实中医理论及临床。此外,针刺对某些发热患者有明显降温效应,许多中草药具有“解表”、“清热”作用,但关于它们影响体温的原理均有待进一步阐明。因此,对温调中枢的最近研究成果作一简介,可能有助于促进医药  相似文献   
6.
一、针刺镇痛针刺的应用最近已显示其成为无比非凡的外科镇痛方法的可能性。近年来,针刺已用于诱导深度镇痛,因而甚至胸、腹部或头部的大手术也可在完全清醒的病例中进行。这种现象有时被设想为不过是催眠状态或强的暗示而已。然而一些有用的证据与这种解释相矛盾。LeCron(1956)在《实验性催眠》一书中指出,高度熟练的专业催眠师只能在20%病例中应用催眠镇痛进行较大的外科手术。与此相反,Brown(1972)报道,可  相似文献   
7.
阳虚寒证和阴虚热证患者发汗调定点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敏  徐守中 《中医杂志》1996,37(4):236-238
本工作以发汗调定点参考值(ToSSP)及其相关指标,对辨证明确的10例阳虚和12例阴虚患者,测定喜好温度(Tp)、皮肤温(Tsk)、舌下温(To)、ToSSP及其潜伏期(LsP)、并计算ToSSP与To的差值(ToSSP—To)等指标。结果表明:阳虚组Tsk、To均值低于对照组,阴虚组To则高于对照组。阳虚组与阴虚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阳虚组ToSSP均值升高,Lsp延长,ToSSP—To加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阴虚组则与对照组相近。阳虚组Tp高,阴虚组Tp低者占2/3,其余的Tp不明确。首次证实阳虚者SP上移,阴虚者无明显移位。为从SP水平分析阳虚和阴虚病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徐敏  徐守中 《医学文选》1995,16(4):273-275
发热时体温升高究竟是体温调定点上移,还是体温控制系统的增益或/和反应阈值改变所致,仍有争论:内生致热原和内生致冷原多种上细胞间信使的发现,提示它们各自在各类发热中的作用是否具有特异性,发热与高体温的本质差异已获公认。作者认为创制临床检测SP方法,探讨发热时SP变化规律,寻找不同内生致热原的特异对抗药,可能使此项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在防治和研究工作中,国内较普遍地以腋窝体温(腋温)来反映核温,因为此法简便,易为患者接受。但腋温的可靠性,直至最近仍受怀疑。一般认为腋温易受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很少准确性。因此主张除新生儿、早产儿可测腋温,以避免测肛温致肠穿孔外,很少考虑测腋温。关于测腋温的方法,目前意见也不一致。作者为了探索在人群中便于开展的测温方法,对上述分歧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10.
用自己创制的,定量检测人体发汗调定点(ToSSP)的无损性方法,在记录5例健康女大学生卵泡期和黄体期每天的BBT的同时,同步检测了ToSSP的变化。结果表明,BBT与ToSSP紧密相关(r=0.954,P<0.0005),具有同步的双相改变。从而首次在人体动态观测到,黄体期的BBT升高,确系体温自律性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的调定点上移所引起。并对ToSSP应用于临床的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