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测量十二正经原穴在各证型失眠患者中的热敏状态及经络虚实变化,探究原穴在失眠证型辨识中的应用。方法:对符合原发性失眠标准的72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测定其十二经原穴的测量值、中位数、热敏系数及不均衡点出现率,归纳总结其阳性穴位点,探究不同证型经络虚实的改变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失眠患者中证型分布以心脾两虚为主,肝火扰心次之。测量值方面,心脾两虚证与肝火扰心证患者的原穴在合谷、神门、大陵、太溪、京骨及冲阳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型测量值的平均水平均高于肝火扰心型;热敏系数方面,两组的热敏系数在合谷、神门、大陵、太溪、太冲及冲阳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合谷、神门、大陵、太溪及冲阳穴热敏系数的平均水平高于肝火扰心证,肝火扰心证失眠患者在太冲穴的热敏系数高于心脾两虚证;不均衡点出现率方面,两证型在腕骨、阳池、神门及冲阳穴的不均衡穴点出现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络的虚实改变上,心脾两虚证经络改变以虚寒为主,肝火扰心证以实热为主。结论:原穴的热敏状态可为探察经络虚实改变、辨别失眠证型及指导治疗选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疲劳已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疲劳发病机制复杂,常规治疗缺乏有效方案,部分药物有成瘾性和不良反应。中药抗疲劳药物具有安全有效、多种功效协同作用的独特优势。肝脾肾功能失调是疲劳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中药处方多以疏肝健脾补肾为主。现通过对疲劳的病机、处方用药、抗疲劳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为中医药抗疲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s中医药院校近年取得的成绩和主要做法总结分析发现,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优秀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涌现。文章结合s院校及国内外成功经验讨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良性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文章紧扣“气滞、痰湿、血瘀”之病机,另辟蹊径,确定针灸治则治法,运用膻中皮刺法开胸调肺气,毫针扎跳开髋祛脾邪,局部皮内针和揿针组合围刺结节以祛瘀,通过不同针具和针刺方法配合使用,上下配穴相结合,临床疗效满意,现阐述如下,与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疲劳是指开展或维持随意活动过程中出现障碍的表现,既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又可作为多种疾病中出现的症状。疲劳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防治疲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疲劳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能量损耗、代谢产物堆积、递质分泌失常、线粒体功能下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疲劳的基因学研究是目前的研究前沿,基因表达谱研究为疲劳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有望给疲劳的发病机制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在疲劳的基因芯片研究中,信使RNA(mRNA)和微小RNA(miRNA)是常见的研究对象,而围绕某一具体信号通路对疲劳的基因表达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疲劳有效调控靶点的探索较少。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奖励和抑制作用的功能失调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分别作为抑制作用和奖励机制的主导物质备受关注。GABA和DA主导的抑制作用和奖励机制维持平衡则机体无疲劳感,而平衡一旦被打破,则疲劳感形成。同时,DA和GABA受体还可通过调控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来影响机体的疲劳感。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GABA/DA平衡机制及相关cAMP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研究有望深入揭示疲劳的发病机制。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检测疲劳人群和正常人群中GABA/DA信号通路及相关cAMP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深入探讨疲劳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该文对和疲劳相关的GABA/DA平衡机制及相关cAMP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总结归纳,为从基因学研究角度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疲劳的发病机制并进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灌注方法及灌注量对大鼠脑组织结构及神经元观察的影响并进行评价。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别采用输液器、注射器,剪右心耳或剪肝的方法进行灌注操作,比较不同灌注方法下脑组织大体形态、灌注时间及用液量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及免疫荧光技术对大鼠脑海马组织及神经元形态进行观察,客观化评价灌注方法选择对形态学呈现结果的影响。结果:采用输液器灌注与注射器灌注法在用时及灌注液用量方面有显著差别(P<0.01),两种方法采取右心耳引流时对大鼠脑海马组织和神经元的呈现效果基本一致,均优于剪肝引流法。结论:灌注方法的选择对大鼠脑组织及神经元固定的效果有影响,实验时长及灌注液用量对实验结果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