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凡两见。一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太阳病中篇”)第84条;二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少阴病篇”)第316条。这两条原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指明本方证的始末特征,而其联系则着重暗示本方证的病理机括。由此看来,两条原文的内涵极富,外延甚广,为我们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太阳病中篇”第84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在,  相似文献   
2.
一、经方的基本概念经方的涵义有二:一是经验方,即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所用的经验方;二是经论方,即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方剂的尊称。因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写  相似文献   
3.
当归四逆汤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的第351条,原文虽只一条,但内涵丰富,蕴义较深,它既为外感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这两个方证在临床较为常见,故探究如下: 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1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本条的“手足厥寒”,即手足发凉,“脉细欲绝”,即脉纤细如丝,按之即无。这种症脉,多因素体营血不足,外受寒邪,气血被寒  相似文献   
4.
厚姜半甘参汤证探究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张长恩,彭景章关键词《伤寒论》,方证,探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简称为“厚姜半甘参汤证),载于《伤寒论》第66条[1]。原文虽只一见,但内涵较深,它既为伤寒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迄今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伤寒论》三阳三阴(伤寒六经)的实质作了探求。认为它是中医临证最重要的理论格式之。历代医家多有研讨。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是经络说和运气说,这涉及到伤寒六经的继承性(即源流问题);经界说和辨证说则涉及到伤寒六经的创造性(即分证与辨证相统一问题)。因此,弄清楚上述两个问题的属性,也就搞清了伤寒六经的实质。伤寒六经的继承性,主要表现是对《内经》经络六经和运气六经的继承,而《内经》的这两个六经则又是直接继承于先秦易学的。也即源于先秦学,流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伤寒六经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分证与辨证的相统一。六经病是分证的格式,它是相应证类的集合区域,并以提纲条文作为各病域的特征标志,这种标志又作了以证代病的权变。而辨证是对证的确认,它与一定的辨证尺度(八纲)相联系。这样,八纲是六经的客观内涵,两者实质完全一致,其区别是相辅相成关系上分与辨的异用。基于上述,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一个关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分证(病)与辨证相统一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中医临证理论格式。它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6.
旋复代赭汤证探究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张长恩,陈燮梅旋复代筛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66条原文虽一条,但内涵丰富,蕴义较深,它既为外感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今探究如下。-、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相似文献   
7.
经方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9.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0.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