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口服,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口服同时予穴位埋线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ZR)及血脂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BMI、腰围、空腹胰岛素及HOMA-Z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空腹胰岛素及HOMA-ZR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腰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口服能有明显改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缺血性中风)或爆裂/出血(出血性中风)而导致脑血流中断而发生的破坏性脑血管事件,从而引发身体残疾和多重功能损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卒中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等引起脑血管病变形成的斑块堵塞血管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房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引发。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的复杂性,导致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如能量衰竭,兴奋性中毒,神经炎症,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等。我国传统单味中药和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可应用于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治疗。因此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和相关机制,并且开发有针对性的药物,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系统梳理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归纳了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中药和复方,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阳祛邪针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水平-10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予调阳祛邪针法和氟西汀口服治疗,药物组单纯予氟西汀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AMD、SAS、SDS评分及血清IL-4、IL-10水平。结果:完成3个疗程的治疗后,针药组有效率(89.3%,25/28)高于药物组(86.2%,2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3个疗程后,HAMD、SAS、SDS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针药组HAMD量表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IL-4均升高(P<0.05),且针药组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IL-10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阳祛邪针法结合盐酸氟西汀有效改善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疗效确切,而且能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代谢组学的整体代谢轮廓和生物标记物为指标,研究六味地黄丸对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液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清质谱(UPLC-HDMS)联用技术建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表征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液代谢轮廓;采用模式识别方法整合分析代谢轮廓,寻找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差异代谢标记物,依托MetPA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等数据库,解析与差异标记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研究六味地黄丸对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液代谢的影响。结果: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硫酸高香草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1(9Z)]等30个血液代谢标记物及12个相关的靶标代谢通路,显著影响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液代谢轮廓,并圈定了硫酸高香草酸、苯丙氨酸、甘氨胆酸等8个代谢标记物为六味地黄丸影响大鼠生长发育的核心代谢标记物。结论:六味地黄丸能够显著调控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血液代谢网络,从而影响大鼠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对心理应激大鼠HPA轴中枢调控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CORT)及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 (IL-1)的影响,探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心理应激的机制。方法 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子午流注开穴组、针刺对照组、造模组、正常组,每组13只。采用旁观电击实验建立心理应激模型。子午流注开穴组以养子时刻开穴法定时开穴治疗,针刺对照组针刺取百会穴。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CORT和ACTH含量、下丘脑中CRH含量、垂体中ACTH含量、肾上腺中CORT含量,免疫组化法、RT-PCR法分别检测下丘脑、垂体中IL-1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血清CORT和ACTH水平、下丘脑中CRH含量、垂体中ACTH含量、肾上腺中CORT含量显著升高(P0.01),下丘脑、垂体中IL-1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造模组比较,子午流注开穴组大鼠血清CORT和ACTH水平、下丘脑中CRH含量、垂体中ACTH含量、肾上腺中CORT含量显著降低(P0.01),下丘脑、垂体中IL-1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对照组比较,子午流注开穴组大鼠血清CORT和ACTH水平、下丘脑中CRH含量、垂体中ACTH含量、肾上腺中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垂体中IL-1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子午流注开穴针法可以调控心理应激大鼠CRH、ACTH、CORT的异常分泌,促进处于异常状态的HPA轴向正常状态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L-1 mRNA,减少诱发ACTH的分泌,传递信号参与大脑中枢调控有关,从而改善机体出现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