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9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脾肾生理撮要脾者,仓禀之官,五行中属土。土主载物、化物,为万物之母。故常以主运化概其脾之功能。脾能将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通过脏腑分工合作,变生为气、血、精、津液,而气、血、精、津液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又称“脾为后天之本。”肾者,作强之官,五行归属水。水为天一之源、就下、闭藏是其特性。故常以主藏精概其肾之功能。肾精化生元阴元阳,古人认为,肾之元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肾之元阳生脾土,脾土生肺金。四脏之于肾,犹枝叶之出于根也,肾为脏腑阴阳之本。此外,肾精繁衍后代,主生殖。综其肾之能,  相似文献   
2.
1 九味羌活汤治面瘫 李××,女,73岁。1993年秋诊。 半月前突发右侧面瘫,不能咀嚼,经针刺、内服中药无效。症见右侧颜面神经麻痹,同侧眼裂增大,面部肌肉松弛,鼻唇沟消失,言语欠清,时或流涎,自觉口苦,夜间口舌少律,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 乃阴虚于内、脉络空虚、风邪客于肌表,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药用:羌活15g,防风12g,白芷10g,川芎6g,细辛3g,黄芩10g,生地黄20g,地龙10g。每日煎服1剂,药渣乘热敷患处。 服药3剂,上症较前好转,自觉面部有牵引感,勉强能嚼食,牙龈微肿。原方去细辛,加丹皮10g。继  相似文献   
3.
一、名字记忆法:即凭借中药的名字来追记其性能。部分中药系根据其性味功能命名。如防风祛风,升麻升清,番泻叶通泄大使,茵陈篙利湿退黄,续断续筋接骨,木通通经利尿等。名中寓以主要功用,言其名则知其用。二、象形记忆法:即某些药物可根据其形象来溯取其性能功效,实源于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法。  相似文献   
4.
泽泻炮制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载,明以前泽泻的炮制法主要有酒浸法(南北朝·《雷公》)、酒浸一宿略蒸(宋·《传信》)、米泔水浸炒(明·《醒斋》)等,清代增加了盐水浸(《备要》)、盐水炒(《治裁》)。现代药房多延用清代盐制法,并注明“盐制引药入  相似文献   
5.
气机的升与降,贯串于中医整个学术体系之中,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并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现就气机升降的认识和运用,浅述于下,望斧正。一、对气机升降的一般认识升与降,是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最普,最基本的表现形成,也是事物因而变化的根源。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存在着升与降,并且依赖于升与降来完成饮食物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把气机的升与降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人体和天地一样,是动而不息的,脏腑的功能活动,是升降不止,运动不已的,且具有其一定规律。心肺在上,心火下降,肺气肃降,体现了阳藏主降的特点;肝肾在下,肝气升发,肾水上蒸,体现了阴藏主升的特点,脾胃居中,脾主升清,胃主降纳,在气机  相似文献   
6.
一、明确范围解表法针对表证而立,运用辛散透发之剂,使之挚挚汗出、邪随汗解;或病位在表,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因此,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六淫邪之在表,或各种杂病病位在表,尚须从表散者。其总的特点是,病位在肌肤、皮毛、经络之间;病理为邪正交争于营卫,腠理闭塞,营卫不通;主症为恶寒、脉浮、舌苔薄白或微黄。如伤寒之太阳经证,温病之卫分或上焦病证,感冒、麻疹初期,风寒(热)湿痹证、水肿之风水等。均可藉此以表散。  相似文献   
7.
生地大黄汤载于《千金翼方》,谓之为“吐血百治不瘥,疗十十瘥,神验不传方”。多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多例呕、咯血证,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举两例于后。例一,李×,男,42岁。1981年10月27日诊。患有咯血史12年,每年间发一至数次不等。此次因感冒咳嗽,渐至咯血,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两周,咯血未止。患者贫血面容,体质消瘦,时咳,自觉胸闷或喉头不适时则咯血数口,血色鲜红,甚则满口盈碗,伴烦热骨蒸,舌边红少苔,脉虚数。此乃虚热内扰,肺气上逆,咳伤络脉所致。处以生地大黄汤加味,意  相似文献   
8.
常言治病难.难在识证,此言不假。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亦差不远矣!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笔者就临床辨证之得失,择其要者陈述于后,以正于同道。一、谨察寒热寒热为临床常几尢症状之一,一般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的  相似文献   
9.
肺为娇脏,胃恶燥,肺胃均以津液为本。肺主肃降,胃主受纳,肺胃气机咸以降为顺;肺之经脉绕胃口。胃之经脉贯膈达胸。肺与胃在生理上的共性及其相互联系,决定了其病理上的互为因果。笔者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