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1982年由日本内镜专家Ohhashi首次报道,并描述为“主胰管不同程度的扩张,乳头肿大和过量分泌黏液”[1]。目前国际上广为认同将具有胰管上皮乳头状增生、黏液过度分泌的特征或二者具备其一者统称为IPMN[2]。与胰腺癌相比,IPMN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少有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率和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人类的肠腔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他们的代谢产物共同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及免疫反应。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干预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机制来调控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程度,并且可以根据肠道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评估罹患哮喘的风险。因此利用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治疗哮喘的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其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分歧。研究发现,中药黄芪对于肠道菌群存在调节作用,同时又可以干预哮喘发生的免疫环节。因此,探讨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在哮喘治疗中的具体机理有利于揭示"肺-肠-菌"轴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彰显黄芪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肺-肠-菌"轴的功能最后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联合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联合检测血清糖链抗原CA19-9、CA242水平对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内镜探查102例高危人群胰腺的整体情况,同时采用酶链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CA19-9和CA242水平.结果 9.80%(10/102)的病人血清CA19-9异常,12.75%(13/102)的病人CA242异常,二者均异常者7例,其中3例行EUS检查明确胰腺癌诊断,1例临床诊断胰腺癌,1例腹膜后占位,2例正常.102例入选者同时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显示胰头部不规则低回声区,2例显示胰腺囊实性肿物,3例诊断为胰腺癌,并得到手术病理证实.血清CA19-9诊断正确百分率为90.20%(92/102),灵敏度为50%(4/8),特异度为93.62%(88/94);血清CA242诊断正确百分率为87.25%(89/102),灵敏度为50%(4/8),特异度为90.43%(85/94);EUS联合CA19-9、CA242诊断胰腺癌正确百分率为98.04%(100/102),灵敏度为100%(8/8),特异度为97.87%(92/94).EUS联合CA19-9、CA242诊断胰腺癌的正确百分率显著高于CA242(P<0.01),明显高于CA19-9诊断的正确百分率(P<0.05).结论 超声内镜联合检测血清糖链抗原CA19-9、CA242对胰腺癌早期筛查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胰腺癌细胞PANC1,分别加人50、100、200 ng/ml的重组人CXCL16(rhCXCL16)和抗CXCL16 抗体处理4 h,以不加rhCLCL16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Mqrtigel基质检测细胞的黏附率,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100 ng/ml rhCXCL16处理PANC1细胞后,细胞增殖、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分别为0.264±0.021、(91.4±8.6)%、1.246±0.216、1.361±0.276,其中细胞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6±3.2)%、0.259±0.013、0.199±0.1308(P<0.01),对细胞的增殖不影响;200ng/ml rhCXCL16处理后,细胞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92.1±6.3)%、1.511±0.174、1.600±0.20s(P<0.05).结论 CXCL16可诱导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强对基质的黏附性、侵袭性和迁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磁珠-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MNP-RT-PCR)技术在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筛查与鉴别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00例高危患者(大肠癌组26例、腺瘤性息肉组148例、其他组326例),取少量粪便分别用MNP-RT-PCR技术和粪便潜血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收集上述患者中的443例患者(大肠癌组26例、腺瘤性息肉组148例、正常黏膜组269例),在肠镜下刷检病变部位或正常部位,再用MNP-RT-PCR方法检测COX-2表达量,比较三组COX-2表达的差异。结果 MNP-RT-PCR法筛查大肠癌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4.5%,筛查腺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76.3%;粪便潜血筛查大肠癌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3.7%,筛查腺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42.6%,特异度为64.2%。大肠癌组肠镜刷检样本中COX-2表达量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和正常黏膜组(P均<0.05),腺瘤性息肉组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结论对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患者筛查,MNP-RT-PCR技术优于粪便潜血;应用MNP-RT-PCR技术检测肠镜刷检样本中COX-2表达量,对鉴别大肠癌、腺瘤性息肉和大肠正常黏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环氧合酶在结肠腺瘤性息肉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COX-2)在结肠黏膜、结肠腺瘤性息肉以及结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COX-2与结肠癌和结肠腺瘤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续贯选择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30例,结肠癌患者30例,以正常结肠黏膜3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COX-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05)和结肠息肉组(P<0.05),结肠癌组COX-2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1)和结肠腺瘤性息肉组(P<0.05),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5)。结论:COX-2表达增高可能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CDX2在结肠腺瘤性息肉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X2在结肠黏膜、结肠腺瘤性息肉以及结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CDX2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续贯选择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30例,结肠癌患者30例,以正常结肠黏膜3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DX2的表达。【结果】CDX2在正常结肠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90.0%,结肠腺瘤性息肉组阳性表达率为60.0%,结肠癌组阳性表达率为33.3%。结肠癌组CDX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05),和结肠腺瘤性息肉组(P<0.05)。【结论】本文提示CDX2作为肠上皮分化的特异性标志物,其表达减低可能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8%(103/229)]、升结肠[15.28%(35/229)]常见。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以脂肪瘤最常见[34.93%(80/229)],部位以横结肠[22.50%(18/80)]、升结肠[20.00%(16/80)]为主;其次为神经内分泌瘤[33.63%(77/229)],部位以直肠[96.10%(74/77)]为主;再次为囊肿[18.78%(43/229)]。EUS下229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215例,黏膜肌层11例,固有肌层3例。EUS诊断与病理结果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9.08%(204/229),EUS诊断符合率脂肪瘤为100.00%(80/80)、气囊肿为5/5、间质瘤为3/3、神经内分泌瘤为81.82%(72/88)、囊肿为89.13%(41/46)、平滑肌瘤为1/4、淋巴管瘤为2/5,颗粒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均为0。结论EUS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等具有较准确的诊断,但对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少见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结肠脂肪瘤是临床少见的良性非上皮性软组织肿瘤,主要成分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和纤维细胞。体积较大的结肠脂肪瘤常引起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出血、排便习惯改变、肠套叠等,临床一般建议行手术切除治疗。由于担心术后肠穿孔和难以控制的出血,传统上巨大的结肠脂肪瘤都是通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而内镜治疗应用较少。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结肠脂肪瘤内镜下切除术的适应证不断扩大,通过内镜成功切除巨大结肠脂肪瘤的报道越来越多,内镜治疗成为当今乃至未来结肠脂肪瘤治疗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