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息肉分为腺瘤样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在胃息肉中比较常见,约占胃息肉的76%~90.6%。过去认为,GHP不易癌变,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活检、切除标本及随访观察发现GHP可以经过不典型增生发生癌变。现就我科近期诊治的55例GHP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癌变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白细胞p16基因纯合缺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16基因纯合缺失与白血开门见山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3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p16基因纯合缺失情况。结果 73例白血病患者中有5例p16基因纯合缺失,其中,2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未见p16基因纯合缺失,2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非淋)患者有1例缺失,缺失率为3.7%(1/27)。2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有4例缺失,缺失率为16%(4/25)。2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结论 p16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中有较高的缺失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常见,占61.9%。68.4%的AP患者合并有胰腺外损害,胰腺外受损组织和器官最常见为肝脏(59.5%),呼吸系(25.0%)和胃肠道(10.2%)。20.9%AP患者合并2种或以上组织和器官损害。胆源性AP易并发肝脏损害。伴有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其病死率、转重症发生率高于无胰腺外损害组,平均住院时间比无胰腺外损害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容易合并胰腺外损害,合并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1 病案摘要 患者,女,24岁,于2004年5月26日入院。曾因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性肾炎口服FK-506及强的松,治疗1年零3个月停FK506,改雷公藤多甙片20mg、每日3次。口服FK-506期间每月查血糖1次均正常,强的松开始为10mg、每日2次,快速减至7.5mg、每日1次维持。2003年11月底餐后血糖13.4mmol/L,空腹血糖正常。考虑可能与FK506有关,停药1月血糖未见恢复。遂予瑞易宁5mg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早午餐后血糖仍高,但时有空腹低血糖,后加至瑞易宁10mg每日1次,早午餐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调查了2000~2005年资料相对完整的所有含有2型糖尿病的死亡患者,据恶性肿瘤的存在与否分为肿瘤组(MG)和非肿瘤组(NMG),比较两组之间人数构成、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以及部分血生化学检查等指标,同时分析了肿瘤的发病率和分布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终末期平均年龄(73.57±10.17)岁,恶性肿瘤发生率高达28.35%(57/201);消化道肿瘤、血液系统肿瘤、肺癌占据前3位,收缩血压、HOMA-IR、血浆胰岛素、甘油三脂等水平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好伴发恶性肿瘤,且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恶性肿瘤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出院病案回收统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重视出院病案的回收统计工作 ,现已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 :一、争取临床科、收费处有关人员的配合。首先做好临床科、收费处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 ,争取各科间的配合。参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出院病案的归档程序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制订《出院病案归档程序的规定》下发科室 ,并在院周会上明确出院病案及时回收的重要性 ,要求每月出院病案归档率必须达到 10 0 %。二、加强病案回收统计工作的管理。1 办公护士每日将结帐后的病历取回送到病案室 ,由病案管理人员建立各科“病案回收登记本”(姓名、病案号、送档日期…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血管疾病为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除已知的如年龄、性别、肥胖、血脂紊乱等危险因素外,近年来研究证实As是低度炎症性疾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升高与冠心病有关。本研究对214例临床及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测定,从而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心绞痛临床类型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对我院近年来因典型心绞痛而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对其住院期间各项指标均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比较。有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4岁,于2004年5月26日入院。曾因患有SLE及狼疮性肾炎口服“FK~506”及“强的松”,治疗1年零3个月停FK-506,改雷公藤多甙片20mg每日3次。口服“FK-506”期间每月查血糖1次均正常。强的松开始为10mg每日2次,快速减至7.5mg一日1次维持。去年11月底餐后血糖13.4mmol/L。空腹血糖正常。考虑可能与“FK506”有关,停药1月血糖未见恢复。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性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无创性预测因素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方法分析11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资料,包括胃镜检查所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腹部B超测量所得脾静脉内径(SV)、门静脉内径(PV)、腹水、脾脏长度和厚度,计算脾脏指数(SI),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肝功能等.结果91例肝硬化有食管静脉曲张,其中39例为重度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各组SI和PLT两指标与无静脉曲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和PLT是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因素,当SI≥67.9cm2,PLT≤91.0×109/L,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4%和96.0%,阴性预测值为45.5%和52.0%.而SI是重度静脉曲张的预测因素,SI≥81.8 cm2,其阳性预测值为92.9%,阴性预测值为85.4%.结论SI和PLT可以较好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SI是预测重度静脉曲张的临床指标,两者具有无创、简便等特点,可用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吞服液性药物后不同时间点口腔、食管内的药物残留 ,讨论其意义。方法  10名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 6 0mL含 1 85× 10 10 Bq99mTc -MIBI的药液 ,并禁食禁饮 ,以Toshiba 710 0A/DI旋转型γ照相机 ,于服药后即刻、0 5、1、2、3、4h分别前位采集图像 ,包括口腔、食管 ,以ROI技术获取不同时间点口腔、食管内放射性计数 ,计算口腔、食管内不同时间点放射性计数占服药后即刻放射性计数的百分比。结果  10名受试者口服99mTc药液 4h后仍可见口腔、食管显像 ,于服药后即刻、0 5、1、 2、 3、4h的口腔和食管内放射性计数均值分别为 6 980 5、2 14 0 6、736 0、4 4 0 0、32 5 3、2 5 5 9和 2 816 6、5 2 4 8、12 5 2、97 6、84 4、74 8,服药后 0 5、1、2、3、4h ,口腔和食管内共有 4 9 2 9%、14 99%、9 77%、7 6 6 %、6 33%的药物残留。结论 口服液性药物后较长时间内口腔、食管内都有药物残留 ,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