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三级援助模式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襄阳市某三甲医院工作的140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三级援助模式于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对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差异。结果 干预前,医务人员SCL-90总分(156.37±32.56)分及各症状因子得分均较高;干预后,SCL-90总分(133.35±43.48)分及各症状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基于叙事护理理论构建的三级援助模式可降低医务人员SCL-90总分和各症状因子得分,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锌指转录因子Snail及E-钙黏附素(E-cadherin)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nail及E-cadherin在62例食管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Snail及E-cadherin蛋白表达均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Snail蛋白表达在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79.0%(49/62)、48.4%(15/31)、17.7%(11/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9,P<0.01);而E-cadherin蛋白在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40.3%(25/62)、71.0%(22/31)、95.2%(59/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426,P<0.01)。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Snail和E-cadheri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nail及E-cadher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有可能作为食管鳞癌侵袭、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铜绿微囊藻抗性株与野生株对铜离子的富积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筛选高铜离子抗性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并研究其抗性机制及对铜离子的富积效果。方法:将抗性株与野生株分别加入不同浓度铜离子的BG11培养基中,在不同时间段取样过滤,分析过滤液中铜离子的残留量。结果:在相同时间内,抗性株比野生株产生类金属硫蛋白(MTL)的量要大,培养基中Cu^2 减少主要发生在培养后24h以前。抗性株在24h之前对Cu^2 富积较快,24h的去除率为48.87%,96h的去除率为80.77%;而野生株在24h之前对Cu^2 富积相对较慢,24h去除率为20.88%,96h的去除率为34.29%。结论:利用抗性株铜绿微囊藻治理高铜离子污染源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张娜  陈晓琦  刘红涛  席宇  李晟磊 《肿瘤》2011,31(10):886-892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2,HDAC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表达下调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分析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HDAC2蛋白的表达。将特异性针对HDAC2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和对照siRNA分别转染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实验分3组:未处理组、对照siRNA组和HDAC2siRNA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EC9706细胞中HDAC2蛋白的表达。CCK-8计数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情况。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HDAC2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9.71%,显著高于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的51.11%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23.19%,3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121,P=0.000);此外,HDAC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均>0.05),但是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均<0.05)。HDAC2siRNA能有效下调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中HDAC2蛋白的表达,明显抑制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的增殖,促使细胞周期静止在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HDAC2表达下调能明显提高p21和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量,同时降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bcl-2的表达量。结论:HDAC2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下调介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静止以及细胞凋亡可能与p21、bax的表达升高和cyclin D1、bcl-2表达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鲜三七和干三七菌群结构信息。方法以鲜三七和干三七为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鲜三七和干三七共获得63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15个OTU为共有,鲜三七和干三七特有的OTU数量分别为484、123个。新鲜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9.7%)、厚壁菌门(Firmicutes,40.1%);干三七中占比较高的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99.8%)。鲜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属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37.4%)、嗜碱菌属(Alkaliphilus,11.5%);干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属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54.6%),类芽孢杆菌(Paenibaciiius,44.9%)。KEGG功能预测表明干三七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高于鲜三七。结论鲜三七菌群多样性高于干三七;干三七中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功能菌群丰富度高于鲜三七,这为三七发酵皂苷菌株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培养试剂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取自2011年6-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科及性病门诊516例患者样本,用培养试剂和PCR试剂同时进行生殖支原体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16例标本中,培养试剂检出生殖支原体69例,阳性率13.37%,PCR试剂检出生殖支原体阳性63例,阳性率12.21%,两种检测方法无统计显著性差异。结论培养试剂可以有效检出生殖支原体的感染与否,可作为基础医院检测生殖支原体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具有潜在抗菌活性的胶原蛋白金属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能.方法:将Cu、zn和Pd的醋酸盐与胶原蛋白反应,制备出胶原蛋白金属配合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对金属配合物进行表征测定,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及结论:Cu、zn和Pd金属离子可与胶原蛋白中的活性官能团发生螯合作用,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所制备的胶原蛋白金属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菌作用.Pd-胶原蛋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003 1 ks/L;Zn-胶原蛋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006 3 ks/L;Cu-胶原蛋白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25 0ks/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12 5 kg/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从水华期采集的水样中有效地分离溶解蓝藻的细菌.方法:从富营养化池塘中采集表层水样,采集的水样分3等份,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经0.8 μm纤维滤膜过滤处理.②0.22 μm纤维滤膜过滤,氯仿剧烈震荡处理5 min.③103.42 kPa、121.5℃条件下灭菌20 min.将3种处理水样分别与液体培养供试蓝藻共培养,通过溶藻试验、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法筛选溶藻细菌.结果:筛选出7株能够抑制供试蓝藻生长或者溶解供试蓝藻的细菌.结论:本方法能有效地分离溶藻细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43-A指南判断临床分离的解脲脲原体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了解该指南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解脲脲原体标准株和临床收集的219例解脲脲原体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红霉素和泰利霉素),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测定结果依据CLSI M43-A指南中的折点值进行判读及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219例解脲脲原体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敏感性最高的为泰利霉素(98.17%),敏感性最低的为左氧氟沙星(70.78%)。结论临床分离的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性普遍存在,CLSI M43-A指南将有助于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标准化,对指导临床控制支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铜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铜绿微囊藻在铜离子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学效应和其培养的最佳铜离子浓度。方法:根据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浓度铜离子中的生长,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类金属硫蛋白(MTL)的变化进行实验。结果:①在10^-5~10^-2mol/L范围内,Cu^2 浓度越高,对微囊藻生长的抑制越强,铜绿微囊藻生长最适的Cu^2 的浓度为10^-6mol/L。②低浓度(10^-7~10^-6mol/L)的Cu^2 对铜绿微囊藻SOD活性没有诱导作用,但可以作为微量元素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中浓度(10^-5~10^-4mol/L)的Cu^2 能够诱导铜绿微囊藻SOD活性增强;而高浓度(10^-3~10^-2mol/L)的Cu^2 对铜绿微囊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③10^-5mol/L Cu^2 能诱导铜绿微囊藻产生MTL,且量最大;10^-6mol/L Cu^2 诱导铜绿微囊藻产生MTL的量较小;10^-3mol/L Cu^2 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诱导生成MTL的量最少。6~9d诱导MTL的量最大,抗性株在相同时间内诱导MTL的量远大于野生株。结论: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可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活动,10^-6mol/L的铜离子是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