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该文从肾阳虚的证治着手,介绍同是重视阳气的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与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关于肾阳虚证的不同用药特点,即"阴中求阳"与"纯阳无阴",进而比较与分析两种用药特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适应症,并对此两种用药特点进行综合讨论,盼能提高临床中对肾阳虚证的用药选方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病痛,延长生存时间,某些中药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和修复放疗、化疗、手术对恶性肿瘤患者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秦艽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功效,是治疗风湿痹证,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主药之一,常归类于祛风湿药.但临床应用常常不局限于传统治疗范围,分析秦艽在神经系疾病、呼吸道感染、肛肠疾病、皮肤疾病等特殊运用,挖掘、思考秦艽的配伍规律及新用途,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中“竹叶汤证”的病机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方法,大多认为竹叶汤证中出现的“发热、面正赤,气喘”等症状是由于虚阳上越而引起的,现如今,高校教材也同样采用上述的观点。但笔者经过对相关医书细致研读和仔细分析后,认为该条文中产生“发热、面正赤,气喘”等症状的病机并非是虚阳上越,而是由于外感风邪闭郁不得发散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暝眩”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书经》里,认为服药达不到瞑眩反应程度,严重的疾病是得不到治愈的。历代的医书医案里,记载了许多服药或接受其它治疗后而出现的暝眩反应,随之患者病情好转或痊愈的实例。我们尝试用耗散结构、熵以及自组织理论对暝眩反应进行阐释和机理探讨,以揭示暝眩反应的临床意义及其合理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HIT、MAP2K6、WNT5B、CSNK1D、FRAT2基因CpG岛甲基化水平与肾阳虚证的相关性。方法同质纳入符合前一自然基金肾阳虚评定标准[1]的典型肾阳虚患者和健康正常人各4例,采用结合重亚硫酸盐测序(BSP)法测定受试者血浆中上述五种基因的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 WNT5B、FRAT2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较高,且健康组高于阳虚组;FHIT、MAP2K6、CSNK1D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较低,其中,CSNK1D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仍为健康组高于阳虚组,FHIT、MAP2K6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健康组略低于阳虚组。结论受试血浆中FHIT、MAP2K6、WNT5B、CSNK1D、FRAT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是否患有肾阳虚证相关,可能在肾阳虚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作用,WNT5B、CSNK1D、FRAT2的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表现为对基因本身的负调控,FHIT、MAP2K6的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表现为对基因本身的正调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