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EX-Press植入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2月到2015年1月选择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在术前都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试验组选择EX-Press植入手术,对照组选择小梁切除术.对比2组治疗后手术成功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8.8%,对照组为91.3%,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失败的患者二次手术都成功了.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都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 <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眼压分别为(11.20±6.32) mmHg(1 kPa =7.5 mmHg)和(18.34 ±7.13) mmHg,都明显低于术前的(35.33±10.04) mmHg和(35.12±9.24) mmHg(均为P<0.05),同时组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术后恶性青光眼、引流管阻塞、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 <0.05),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EX-Press植入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视力的恢复与眼压的降低,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同联合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随访时间为6~18(9.6±4.5)个月,2组均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视力的作用;但观察组角膜散光小、手术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挫伤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112例(130眼)眼球钝挫伤患者进行眼底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80只眼表现黄斑拱环血管稍迂曲36眼,局限性高荧光16眼或透见荧光24眼,未见异常荧光40眼;视网膜出血26眼表现为视网膜前出血遮蔽脉络膜视网膜荧光,均遮挡血管,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脉络膜荧光。脉络膜裂伤14眼,血管水平下一条或数条条状或弧形弱荧光,晚期增强,呈现高荧光;黄斑裂孔黄斑区圆形或椭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损伤早期后极部点状荧光渗漏,晚期呈雾状荧光渗漏、出血为遮蔽荧光。结论眼钝挫伤眼底损伤的临床表现复杂,尽早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及时、彻底、全面、系统地了解眼底损伤部位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寇义华  卢军利  董艳  朱爱华  陈沛林 《河北中医》2009,31(10):1476-1477
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目前临床一般应用门冬氨酸钾镁、甘草酸二铵等对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有退黄、保肝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2008-2009年,我们在传统退黄、降酶等保肝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玉米须煎剂治疗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36例,并与常规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草药茵陈对黄疸型肝炎的退黄、保肝作用。方法:65例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传统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陈煎剂,疗程14天,观察对比两组肝脏彩超及化验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肝脏彩超及化验指标的恢复较对照组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草药茵陈可提高退黄、保肝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寇义华  卢军利  董艳  朱爱华  陈沛林 《河北中医》2009,31(11):1632-163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0%,约有1.5%~8.0%患者可发生肝硬化。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大多数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目前尚缺乏对NAFLD治疗的特效药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