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功能性影像诊断新技术,能够在体反映机体内的物质代谢、局部血流量、受体密度等理化特性的变化。近年来PET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全麻机制的研究,并在全麻药物的中枢区域定位、相关受体的功能分析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TIVA)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 100例全麻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主观评价指标确定拔管组及客观评价指标确定拔管组(肌松监测和脑电双频指数)。比较两组患者苏醒过程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呛咳、呼吸抑制(SpO2<90%)发生率。结果主观评价指标组在苏醒时出现HR增快、MAP升高,出现中、重度呛咳12例,拔管后SpO2<90%达10例(呼吸抑制,需辅助通气),术后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38%(TOF<0.9);客观评价组MAP、HR指标稳定,无不良拔管反应,无呼吸抑制,PORC发生率为0。结论 TIVA下联合应用脑电和肌松监测技术指导气管拔管可明显提高老年全麻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并评估可量化型小鼠坐骨神经缩窄性神经病理痛模型。方法:用分级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即将小鼠随机分为N0、N1、N2、N4组,暴露坐骨神经主干部位,N1、N2、N4组小鼠分别结扎坐骨神经1、2、4道,每个结之间间隔1 mm;N0组只游离神经,不作任何结扎。通过测定小鼠右后爪热痛阈值,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胶质细胞OX-42的荧光积分光密度值(IOD),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脊髓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与N0组相比,N1、N2和N4组术后热痛阈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坐骨神经纤维广泛洋葱化改变,轴索溶解或消失,雪旺氏细胞水肿、坏死,异常髓鞘所占比例增加,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不同程度上升;N2、N4组脊髓小胶质细胞OX-42的IOD显著增加。结论:小鼠可量化型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不同程度的髓鞘病变、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增加;这一模型的建立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的研究提供更利于准确评估的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是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了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因此根据脓毒症病程过程中不同时期机体内的免疫紊乱状态和特征实施精准控制是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研究提示针刺对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参与治疗可有效抑制脓毒症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改善免疫抑制状态,取得较好疗效。目前基础研究主要从抑制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较为深入,从针刺出发创新性地发现了多巴胺抗炎通路。但在针刺治疗改善脓毒症免疫抑制方面还相当薄弱,尚待研究。该文从脓毒症的免疫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针刺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对剖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是否优于单纯锥旁阻滞.方法:选择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复合椎旁阻滞组(A+PVB)、单纯椎旁阻滞组(PVB)各20例.A+PVB组患者在麻醉前接受相关穴位的连续电针刺激,并在超声引导下行切口水平上下截段的单次椎旁神经阻滞;PVB组患者仅在麻醉前接受单次椎旁神经阻滞,同时两组术后行自控镇痛.选择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神经阻滞消退时间、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术后拔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各参数差异.结果:A+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显著少于PVB组(P<0.01);A+PVB组术后自控镇痛的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PVB组(P<0.01);A+PVB组术后12h、24h、36 h的静息VAS评分显著少于PVB组(P<0.05),A+PVB组术后12h、36 h的运动疼痛VAS评分显著少于PVB组(P<0.05);A+PVB组术中苯肾上腺素用量显著少于PVB组(P<0.05);A+PVB组术后拔管时间显著少于PVB组(P<0.05);两组术后PONV发生率、ICU时间、住院时间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剌复合椎旁阻滞较单纯椎旁阻滞可减少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中循环干扰小,并加快术后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抑制心室重构提高心肌梗死后小鼠长期生存率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34只。采用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心肌梗死小鼠模型。造模3 d后电针组给予双侧“内关”“郄门”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28 d。记录各组小鼠从干预开始至140 d的存活情况;检测干预28 d后各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Masson染色法、小麦胚芽凝集素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左心室壁厚度、心肌肥大程度及血管新生面积百分比;干预7 d后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的血管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生存率、EF、左心室壁厚度明显降低(P<0.01),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血管新生面积百分比及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生存率、EF、左心室壁厚度、血管新生面积百分比及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黄疸患者地氟烷半数苏醒肺泡有效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功能与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例如在肝功能衰竭时经常会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即肝性脑病。有研究证实瘙痒、疲劳和抑郁症等阻塞性黄疸、慢性胆汁郁积以及胆汁性肝硬化等肝胆疾患常见的临床表现或精神症状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递质的传导异常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和/(或)受体,进而改变神经突触的传导来发挥全麻作用。因此,阻塞性黄疸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患者对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本研究拟观察阻塞性黄疸患者地氟烷半数苏醒肺泡有效浓度(MAC- awake)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电子发射汁算机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功能性影像诊断新技术,能够在体反映机体内的物质代谢、局部血流量、受体密度等理化特性的变化。近年来PET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全麻机制的研究,并在全麻药物的中枢区域定位、相关受体的功能分析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异氟醚减少离体鼠肝缺氧-复氧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异氟醚对离体鼠肝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肝脏取下,置于离体鼠肝灌流仪中,以经95%O2/5%CO2饱和的改良克-林氏碳酸氢盐缓冲液恒压灌流(有氧状态用1.2kPa,缺氧状态用0.2kPa),维持生理pH值和温度,实时监测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变化.不同浓度异氟醚随混合气带入人工肺.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非循环灌流中氧自由基(O2^-)产量.结果(1)异氟醚对基础状态下离体肝LDH释放无明显影响,而对缺氧-复氧后离体肝LDH释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2)2 MAC异氟醚可明显抑制肝复氧后O2^-产生.结论异氟醚抑制了复氧后LDH升高与抑制复氧即刻O2^-产生密切相关,异氟醚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外氧应激,从而保护肝脏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分级坐骨神经压迫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和脊髓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0)、结扎一道组(N1)与一道电针组(N1+E)、结扎两道组(N2)与两道电针组(N2+E)、结扎四道组(N4)与四道电针组(N4+E)。N0组只游离神经,不作任何结扎;其余各组用分级坐骨神经结扎法建立动物模型,其中N1+E、N2+E和N4+E组分别取双侧环跳、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均隔日1次,共7次。在术前和术后第2、4、6、8、10、12、14天测定小鼠右后爪机械痛阈值;术后第14天取腰段脊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脊髓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与N0组比较,各手术组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在造模后随时间变化而呈下降趋势,其中N1、N1+E组在术后第6天起明显降低(P0.05),N2、N2+E、N4、N4+E组在术后第4天起显著降低(P0.05)。与N1组比较,电针可明显提高N1+E组的术后机械痛阈值(P0.05);但与N2和N4组比较,电针对N2+E和N4+E组的机械痛改变不明显(P0.05)。与N0组比,N1、N2、N4组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N1组比较,N1+E组的IL-1β、IL-6、TNF-α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N2组比较,N2+E组仅IL-1β的表达下调(P0.05);与N4组比较,N4+E组各炎性因子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电针可部分减轻小鼠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引起的痛觉过敏,并不同程度降低脊髓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