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病大多矛盾错综交织,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病程较长,在一般情况下,治疗不宜强悍峻猛之剂以图速效,也不宜单刀直入以求专一,而应邪正兼顾,渐进缓图.所以,方剂的配伍,以作用范围相对较广,作用力度相对温和为佳,慎用攻破、峻猛之剂,也不宜简单运用未经总结提炼的民间单方验方.药物的选用,以气味纯正,性质平和为最佳;慎用苦寒、峻...  相似文献   
2.
宋兴 《中医杂志》1995,36(9):520-521
《景岳全书》传忠录上卷论治篇中专列“探病”一法,谓:“探病一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有实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又曰:‘假者反之’,此之谓也。但用探之法,极宜  相似文献   
3.
"天癸"本质及其作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帝内经》原文为依据,论定前人精气、精血与天癸不能混为一谈。从其物质性来看,天癸是先天肾气化生的、标志着生殖功能成熟的生殖信息类物质;从其功能性来看,天癸具有人体内部生殖功能的动力性调节作用。所以,天癸既是一个物质和功能的统一体,又是对其统一性的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4.
老年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老年病诊断标准亦有别于其他人群,不适合机械照搬中医诊断学的一般共性标准。并进一步阐明老年诊断要点有三:一是"变"中求变,四诊都应以老年生理基础及不同个体体质差异为评价标准,才能真实反映老年病理变化特点;二是以重病性、贵取舍、明虚实为关键;三是五诊合参,既坚持中医整体动态的宏观评价,又参考现代微观检测资料,以有助于某些大病重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类之所以选择中医,不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内涵古老,而是因为其疗效奇特,疗效可靠。中医疗效不是建立在虚无想象和局部认知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整体、恒动两大包罗天地,体现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之优势理念中的。而这两大优势理念,主要是通过医易经典的丰富内涵得到体现的。在中医学重新反思如何走自己的路,以期突出整体恒动理论优势的今天,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运用,正在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医"火神"学术经验理论基础相关文献的全面系统研究,阐明火神派医家运用附子类温热药物治疗阳虚病症,是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础上,若不明取效的所以然之理,生搬硬套,就会堕入滥用热药的误区。通过文献研究,全面展示对火神派理论基础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有助引导学者对温热药物的正确运用,防止中医学术与临床从纠偏的良好本意出发,却不自觉地走向另一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学习研究医、易经典的重要环节是对经典中文化信息的准确解读。解读要点有三:一是对作为古代文化信息基本载体的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具体文化内涵的正确考辨;二是对百科文化信息相互渗透之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三是对学术发展过程中文化信息演变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并概述了张仲景辨治眩晕的基本方法。通过仲景治疗此症的13个方剂的分析,将仲景对此症的基本治法总结为5类。即:解表和中、利水化湿、通腑泻热、降逆调气、补虚固本,并对其异同之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成都中医学院陈潮祖教授所主张的“五脏宜通”之论,进行了总结和整理。简要介绍了“五脏宜通”之说的基本观点及其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潮祖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特为素体阳虚,复感寒邪,下而肾阳受困,上而肺气闭郁,内而水气不化,外而表气失宣之证而设,不仅可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证,且对寒凝窍闭的清窍功能障碍及寒阻气化的水肿等证尤有突出疗效,其所针对的中心病机为阳虚寒郁;其辨证要点为神倦、舌淡、苔白、脉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