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GER)是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的发病基础〔1~3〕。笔者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时,按设计方法重点进行胃食管交界处的X线观察,分析老年人GER的临床特点。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一年内申请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者作为观察对  相似文献   
2.
血痂是术中或术后皮肤黏膜出血,在皮肤黏膜表面生成的凝固块,对于美容手术患者,血痂形成过多,消除时间过迟,将影响切口愈合,导致瘢痕增生明显,从而影响美容效果,而且,血痂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积于伤口区易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针刀对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的作用。方法将6例人无表皮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分别移植于24只裸鼠背部皮下,建立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术后10天,分为对照组、0.1mg/ml曲安奈德组、0.2mg/ml曲安奈德组和小针刀组,每组6只,14天取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变化。结果Ⅰ、Ⅲ型胶原分布于各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及组织中。图像分析结果,0.1mg/ml曲安奈德组和0.2mg/ml曲安奈德组Ⅰ、Ⅲ型胶原含量(0.09±0.03,0.11±0.05;0.12±0.02,0.11±0.01)低于对照组(0.17±0.04,0.19±0.03)(P〈0.05);小针刀组Ⅰ、Ⅲ型胶原含量(0.12±0.02,0.12±0.02)与曲安奈德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针刀可降低移植于裸鼠皮下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6岁,AIDS患者,龟头持续溃疡伴疼痛半年.使用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治疗后溃疡不能痊愈.皮损分泌物HSV-1 DNA(+),HSV-2 DNA(+).诊断:生殖器疱疹.给予膦甲酸钠注射液静滴与局部湿敷后溃疡痊愈.  相似文献   
5.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病势最凶险的皮肤药物反应之一,若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达10%~30%1.我科于2007年12月19日收治1例妊娠期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经清创、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CHILD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5岁,因左侧腋窝、外阴部皮肤红斑块15年以表皮痣收入院治疗.患者出生后不久,发现左侧肢体较右侧短小,同侧腋窝、臀部、足部出现片状红斑,红斑逐渐增厚,形成浸润性斑块,范围局限,无明显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肢体长度相差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7.
肢体肌肉海绵状血管瘤X线造影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肢体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造影方法。方法: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72例305张血管造影及其平片进行了回顾和前瞻性研究。结果:根据造影的瘤体表现,静脉造影分4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动脉病变主要由邻近大血管供血:结论:静脉病变为主的血管瘤,以双阻断静脉造影为最佳诊断方法,动脉病变为主的搏动性血管瘤则以动脉造影为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输尿管破裂的多排CT诊断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病倒例1,女,42岁。左侧间断性腰痛3月余,加重并向左下腹及会阴部放散1个月而人院。病程中出现肉眼血尿两次。查体:左侧腰部可触及手拳大小的肿块,质韧,有压痛。左输尿管走行区压痛阳性.左肾区叩痛明显。CT平扫见左肾体积略大.肾盂、输尿管扩张,扩张的输尿管延续至中段而显示不清。肾周间隙见弧形液体样低密度及条索影(图1),右肾及输尿管未见异常。泌尿系统平片未见阳性结石。肾盂分泌造影(IVP)检查见左肾分泌、排泄功能轻度延迟,肾盂肾盏显示尚好。随时间延长见左肾区边界不清、不定形高密度影。延迟至120分钟.左侧上段输尿管隐约显影.至中下段模糊不清。随即行16排螺旋CT扫描:左侧肾盏、肾盂扩张,于左侧输尿管肾盂交界处见对比剂外溢至肾轮廓外,呈团片状及条片状高密度影.背侧大囊状低密度影内亦有少量对比剂进入(图2)。上段输尿管管壁增厚,中段输尿管管腔呈渐进性狭窄,近第5腰椎下缘处几乎闭塞(图3)。影像诊断为输尿管炎性狭窄、输尿管破裂。经临床抗炎治疗2周后,肾周积液消失而出院。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4岁。因排尿困难、血尿20天,伴有间断发热而入院。1个月前因排尿困难行包皮环切术,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查体:体温37.6℃,血压12.0/8.0Kpa。一般状态良好,腹部未查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WBC14.5×109/L,尿常规:RBC满视野/Hp,WBC0~1/H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分析肾脏灌注图像及灌注参数变化规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CT 16 splice或64splice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正常志愿者6例及肾脏肿瘤(良恶性)患者25例的CT灌注参数值和参数图进行分析。结果①肾细胞癌(15例)肾皮质BF、BV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肾错构瘤(10例)肾髓质BF及肾细胞癌肾髓质BF低于正常肾组织。②肾细胞癌及肾错构瘤MTT明显缩短,其中肾细胞癌MTT短于肾错构瘤(P<0.05)。③肾细胞癌BF、BV高于肾错构瘤(P<0.05)。④BF,BV,MT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