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对比敏感度联合多种视觉电生理检查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的指标.方法 选择内分泌科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患者59例(118只眼),经检眼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后分为三组,其中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 40只眼,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BDR) 38只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40只眼,分别对其行对比敏感度(CS)、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测,并和16名(32只眼)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各组和对照组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NDR组在中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R组在中频和高频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在各个空间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NDR、BDR、PDR组患者F-ERGb波潜时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潜时延长,各组之间比较b波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各组之间P-ERG的b波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DR、 BDR、PDR组患者P-VEP的P100潜时延长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进一步发展,P-VEP P100潜时延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各期P-VEP P100波幅下降不显著;糖尿病三组F~ERGb波潜时延长变化率大于P-VEP P100潜时变化率.结论 CS、F-ERG及P-VEP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即有改变,CS联合P-ERG检查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异常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评价不同遮盖方法在治疗弱视中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从儿童视光专科门诊中选取年龄在3~6岁136例单眼弱视儿童,将其分为全日遮盖组69例和部分遮盖组67例,在准确屈光矫正基础上,分别每天遮盖健眼10h以上和遮盖健眼5h,并同时进行等量精细目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后1mo和6mo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时)检测结果及视力提高程度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136例弱视患儿经过两种不同遮盖法治疗1mo后,全日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增加、潜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潜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视力提高程度:基本治愈率、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mo后,全日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增加、潜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提高程度:基本治愈率、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弱视经两种不同遮盖方法治疗后,早期全日遮盖组P100波幅值及潜时较治疗前得到改善,部分遮盖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视力提高程度两组有差异,说明全日遮盖法治疗弱视近期疗效较部分遮盖法为佳,长期来看,两组P100波幅值及潜时无明显差异,两组视力提高结果分析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全日遮盖法与部分遮盖法长期疗效相同,说明弱视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能评价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在完全遮盖法与部分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前后的变化.方法 73例3~6岁弱视患儿分为完全遮盖组36例和部分遮盖组37例,选择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进行完全及部分遮盖半年,对其治疗前后进行PVEP检测,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弱视患儿经过遮盖治疗后,振幅增加,潜伏期缩短,但完全遮盖法和部分遮盖法治疗后相比,振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EP是弱视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一项客观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往往造成晶状体混浊或使原有的混浊加重,从而严重影响视力。此类患者眼球上方有滤过泡的存在,且患眼常出现浅前房、虹膜后粘连、瞳孔麻痹或固定及晶状体膨胀等改变,增加了白内障手术难度。针对术后如何提高视力,维持眼压,减少并发症这个目的,我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采用表麻下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31例(31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效果基本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层羊膜覆盖联合结膜瓣遮盖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细菌性角膜溃疡等原因导致的角膜穿孔24眼行羊膜双层移植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前房形成、穿孔愈合、羊膜转归、结膜移植片与角膜关系、血供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周~1个月,22眼均形成前房;术后2个月羊膜基本溶解、脱落,角膜表面被一层半透明纤维血管膜覆盖,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染色阴性;1a后纤维血管膜萎缩,面积缩小,结膜移植片半透明至透明,角膜表面平整,其中2眼术后1个月羊膜植片完全溶解,结膜瓣回退,在随访到第10个月,1例眼球萎缩,1例最终角膜自溶。结论双层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遮盖治疗角膜穿孔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随近视眼屈光度及眼轴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方法:将近视眼60例108眼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25例32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进行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46mm圆周的RNFL厚度测量,研究近视眼平均RNFL厚度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并计算各组平均RNFL厚度及上、下、鼻、颞4个象限的RNFL厚度,分别比较各近视组与正常组RNFL的差别。结果:近视眼平均RNFL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535,P<0.05),与眼轴成负相关(r=-0.693,P<0.01)。分区分析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变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近视眼各象限RNFL厚度最早变薄的是鼻侧象限,低度近视组即与正常人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上、下、鼻象限RNFL厚度均明显变薄(P<0.01)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颞侧象限RNFL反而增厚,但与正常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随眼轴长度及眼屈光度的增加而减少,分区分析上、下、鼻象限变化与平均相一致,而颞侧增厚,这可能是近视眼RNFL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出现异常数值时,要考虑屈光度及眼轴的影响,综合评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