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提高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的成功率。方法在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附近选择了3个新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PAH26、PAH32和PAH9),进行扩增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确定它们在中国人群的分布及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个新的STR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18(PAH26)、0.413(PAH32)和0.362(PAH9)。这3个位点之间,PAH9与第3内含子中的STR位点(TCTA)n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其他位点组合不存在连锁不平衡。联合第3内含子中的STR位点(TCTA)n和2个新的位点,可以对家系中突变基因标记进行95%N断,并成功地用于4例产前诊断中。结论选择性地应用PAH基因中的3个STR位点组合,可以95%地区分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家系中父母的两个基因,从而准确地进行快速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计算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子是基因组序列中靠近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区域,是影响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单位之一。除实验方法发现或验证序列的启动子外,现已经有多种启动子序列的计算机预测方法,如位点比重阵列(PWM)、隐马尔柯夫模型(HMM)、神经网络、低聚复合物和CpG岛等。本文综述了现有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研究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感染前后细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BIRCP)的检测,并结合C-反应蛋白(CRP)等常规检测方法,探讨BIRCP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实行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70例,将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共60例,以试验组患者化疗前血清中BIRCP细胞因子水平作为基线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感染发生24h内及感染控制24h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并测定CRP和进行血培养,比较BIRCP和CRP的敏感性。并分析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感染原的判断。结果感染发生24h内6种细胞因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IL-6、IL-10数值呈现明显的升高,与基线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控制24h后BIRCP中细胞因子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NF-α、IL-4、IL-6、IL-10、IFN-γ及CRP的感染前后变化较明显(P0.05)。在60例有感染症状的患者中,血培养阳性者2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IL-6升高较明显(P0.0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IL-6、IL-10升高较明显(P0.05)。而真菌感染患者的IFN-γ升高较明显,敏感度和特异性检测中发现IL-10对鉴别革兰阴性菌的敏感度可达80.10%,特异度可达78.20%。结论 BIRCP和CRP均能早期预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情况,并通过BIRCP的检测可初步判断感染源,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Ⅱ型非损伤性产前诊断途径。方法测定36例孕妇孕前、孕早期和孕中期外周血浆中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活性变化趋势,同时,测定胎儿绒毛组织或经培养羊水细胞中IDS酶活性,并提取胎儿DNA,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IDS基因分析。结果有创产前诊断检出19例正常胎儿(7例男性不受累胎儿、12例女性非携带者胎儿)、7例男性受累胎儿、9例女性携带者胎儿和1例双胎(一男一女,不受累);正常胎儿孕母在孕前、孕早、中期血浆中IDS的活性分别为283.4±81.6、470.5±89.4、507.9±81.0nmol/4h·ml(男性不受累胎儿)和306.0±85.5、455.8±129.4、513.3±157.6nmol/4h·ml(女性非携带者胎儿),均显著高于男性受累胎儿和女性携带者胎儿孕母同期血浆IDS活性(分别为160.5±47.5、145.8±36.8、144.9±45.8nmol/4h·ml和214.9±74.8、327.6±133.4、375.3±120.4nmol/4h·ml)(P0.05);正常胎儿和女性携带者胎儿孕母血浆IDS活性随着孕周的增加持续升高(P0.05),但女性携带者胎儿组升高的幅度较正常胎儿组小;当为男性受累胎儿时,孕妇血浆IDS活性早期即显示低于孕前,且随着孕周的增加,酶活性持续降低。结论孕妇外周血中IDS活性测定可用于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非损伤性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3例风热型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和消风散加减方,疗程2周。治疗前、治疗7 d末、治疗14 d末,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the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治疗7 d和14 d末,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7 d末,两组UAS及DLQ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末,两组UAS和DLQ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末和14 d末,两组UAS和DLQI均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P<0.05)。治疗14 d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荨麻疹痊愈时间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优于单用依巴斯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连锁遗传性脑积水的L1CAM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直接序列测定法对一个X连锁遗传性脑积水家系进行L1CAM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先证者在L1CAM基因外显子28存在c.3581CT(p.S1194L)致病突变,患者的姐姐和母亲均为携带者,姨和表妹均未检测到该致病突变。对携带有该基因突变的姐姐先后进行了3次产前基因诊断(包括1例羊水检测,1例双胎羊水检测,1例绒毛检测),均证实为获得致病突变的男性胎儿。结论对于B超发现的男性脑积水胎儿,可以对其进行L1CAM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对下次妊娠的复发风险或携带者的妊娠风险进行评估;对携带突变基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避免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前后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评价,为其临床研究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5月850例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药物使用处方作为对照组,选择8-12月900例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药物使用处方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开始前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两组的药品使用种数、处方的金额、抗菌药物的名称、数量等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药品使用(2.3±1.1)种、抗菌药物使用率28.9%、注射抗菌药物使用率65.4%、口服抗菌药使用率34.6%、抗菌药物单联使用率100.0%、平均费用(52.3±12.1)元,对照组平均药品使用(3.3±1.3)种、抗菌药物使用率61.2%、注射抗菌药物使用率55.8%、口服抗菌药使用率44.2%、抗菌药物单联使用率78.7%、平均费用(93.3±11.3)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38.2%最高,其次为三代头孢菌素12.9%及大环内酯类9.3%,观察组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14.4%最高,其次为一代头孢菌素6.7%及青霉素类4.4%。结论门诊医师对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必要的干预,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更好的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经酶学确诊的粘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进行α-L-艾杜糖苷酸酶(α-L-iduronidase,IDUA)基因突变检测,了解中国北方地区粘多糖贮积症Ⅰ型轻型患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PCR扩增技术及直接测序技术对11例中国北方地区经酶学确诊的粘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IDUA基因14个外显子及相邻区域进行突变筛查,同时进行亲本来源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检测出7种基因突变:A79V、R89Q、R89w、E178K、G197S、L346R和W626X.7种突变均为已报道过子,11例中6例患者为纯合改变,1例为无义突变杂合子;发现了9种已知多态性位点.结论 中国北方地区粘多糖贮积症Ⅰ型轻型患者IDUA基因的突变特点可能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Abstract:
Objective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 (MPS Ⅰ )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resulting from the deficiency in the lysosomal enzyme α-L-iduronidase (IDUA).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IDUA gene mutations in attenuated (MPS Ⅰ H/S and MPS Ⅰ S) patients with MPS Ⅰin northern China. Methods Fourteen exons with adjacent intronic sequences of the IDUA gene in 11 MPS Ⅰ patients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directly and origi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Seven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11 MPS Ⅰ patients, i.e., c. 236 C>T(p. A79V), c. 266 G>A(p. R89Q), c. 265 C>T(p. R89W), c. 532G>A(p.E178K), c. 589G>A(p. G197S), c. 1037T>G(p. L346R), and c. 1877 G>A(p. W626X). All of them were known mutations. Six patients were homozygotes and 1 was heterozygote with nonsense mutation. In addition, 9 report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were detected, i. e., p. A8, p. A20, p. H33Q,p. R105Q, p. A314, p. A361T, p. T388, p. T410 and p. V454I. Conclusion The mutation spectrum of the IDUA gene in attenuated MPS Ⅰ Chinese patients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pati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2岁,因全身大面积烧伤,半个月前自行涂抹外用中药后皮肤巩膜黄染,乙肝五项及丙肝正常,停用中药后黄染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