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若折算剂量明显超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则在保证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一方一议,参考专家共识、结合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折算;对于以非标准单位计量的药物,则综合文献分析与实物测量给出折算范围。对于服量的折算,以原文为依据,参考不同时代的计量标准进行折算;若原文服量不明确,则依据该方剂的历代演变,参考相关古籍并结合现代应用确定折算服量。最终确定经典名方的折算标准为汉唐时期一两折合今之13.8 g,一升折合今之200 mL;唐代一分折合今之3.45 g;宋金元时期一钱折合今之4.13 g,一盏折合今之300 mL;明清时期一钱折合今之3.73 g,一杯及一盅均折合为今之200 mL。对于以非标准计量单位记录的药物,则需要在综合分析确定其基原的情况下,进行实测以确定其折算标准,必要时,可通过对照成书年代相近的医书中对于功效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方剂药物剂量的不同记载来辅助确定折算标准。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的解析,有助于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成药开发。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一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儿童一成以上精力过剩。这类孩子大多聪明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部分孩子被列为“差生”。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在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常在年过30之后的每一个生日感叹“一年更比一年老”。然而今天,关于“老”的概念和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的专家甚至发现,“变老”意味着“更好”。以下是心理学专家们列举的“老有老的好”的七个理由。你会更精明“。要是你一生都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和创造,那么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智力还可能有所上升。”《女人如何衰老》一书的作者罗宾·赫尼格如是说。这就是说,年岁尽管可能使推理、记忆的速度放慢,但并不一定会降低思维的质量。你会更坚强。神经学家教授乔治·威兰特博士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心理防卫机制会…  相似文献   
5.
美国乔治亚大学对42个州数千名成年男女健身者所做的专题调查显示,在所有健身者中,能坚持锻炼3年以上者只占4成,能坚持锻炼5年以上者只占2成,而能一直坚持锻炼10年以上者只占区区1成了。  相似文献   
6.
常常可以发现上幼儿园,乃至已上小学的孩子,其中特别是女童,会无意识地咬自己的手指甲,甚至啃得流了血。但即便如此,往往仍不能阻挡其继续啃咬。美国的一些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学龄前幼儿的所有神经性习惯中,咬指甲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且如不能有效地加以纠正,这种病态表现还可能延续至孩子的青春期乃至成年期。这种咬指甲与更为常见的“口含指甲”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往往形成、发生于孩子心烦或情绪紧张之时;而后者则往往形成、发生于孩子思考之时。换句话说,前者是病态的,后者只是一种不良习惯而已。不过专家们又告慰说,咬指甲的坏习惯尽管可能使孩子的手指血肉模糊,但远不如有自虐、自残倾向的情况严重和危险。需要强调的是,啃咬导致的指甲流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暗示的是其内心有了异常。她也许正遭受着诸如沮丧、忧郁、苦恼或愤怒的折磨,其根源则可能出自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因为无力对付太多的沮丧、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处理此问题。其一:试着发现其甘愿遭受手指流血疼痛的真正原因,此时能求得儿童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当然更好。其二:当孩子正想将手指头凑向嘴巴时,帮助她去参与一些她最感兴趣的其他活动,以便分一下心。请记住:只有当孩子...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宝宝从小就被谆谆告诫:切莫“一心两用”,要一心一意地做事或学习。不过,美国专家现在训练宝宝一心可以“两用”。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