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是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主力军,要让他们理解"中西医结合",避免陷入"中西医凑合"泥坑,必须从医学基础理论的认识开始,尤其是认识解剖学知识人体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上必须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出发,让学生理解解剖器官相对应的中医脏腑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是掌握中医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2.
人体解剖学系重要的医药类基础学科,综观其发展史,我们发现首先教学方法改进没有实质性突破,教师教学按步就班,学生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联系实际能力较弱,学习效果和效率较差;其次教学与临床医学及法医学等应用学科融合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为此作者提出整合人体解剖学构想,试图将传统经甲醛固定后人体解剖学静态学习教学方法、加入涉及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组织器官离体后形态结构、法医学人体器官组织死亡后未经甲醛固定之更长时间形态结构等的研究成果有机融合起来,按传统系统解剖顺序来编排教案和组织教学,欢迎致力于人民卫生健康事业教学科研及实践改革创新的各界同行们共同参与,努力动态完善此构想的理论体系及实践。  相似文献   
3.
重视解剖小班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医学性较强的科学。它既是医学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又是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必须奠定的形态学基础,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直观教学易于把抽象的理论描述通过直观展示具体化,成为既看得见,又摸得到的“实体”;直观教学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4.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胳肌3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它系统的密切配合下,对人体起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骨构成人体的支架,每块骨均为1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血管、神经供应。在教学中,如何讲授骨学部分的知识呢?1总论部分总论部分以理论为主,要上好总论部分,首先,必须书1份好的理论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上课的依据和蓝图,要写出1份好教案,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深化教材,反复推敲思考,完善充实,不断提高,才能在上课时娓娓道来。其次,进行理论讲授时必须轻重缓急、详略得当。对于骨的形态、构造…  相似文献   
5.
骨学总论部分以理论为主,要上好总论部分,首先,必须书写一份好的理论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上课的依据和篮图,要写出一份好和教案,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深化教材,反复推敲思考。完善充实,不断提高,才能在上课时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6.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明确提出,要为农村定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脊柱颈段椎间盘入路椎管内减压的相关解剖。 方法 取18具正常成人颈段脊柱防腐标本,通过不同断层,观察硬脊膜、后纵韧带与硬膜外前隙的毗邻关系和结构特点;测量椎间盘平面的硬脊膜厚度、后纵韧带宽度、椎体矢状径长度。 结果 颈段后纵韧带分为深、浅层,两层在中线两侧4~5 mm处分开,浅层与硬脊膜形成潜在的硬膜外前隙,该隙内有Hofmann's韧带连于硬脊膜与后纵韧带之间。深、浅层在硬脊膜前外侧形成一梭形腔隙-后纵韧带间隙; 椎体后面矢状正中线到两侧后纵韧带间隙外侧角的距离约为10 mm。 结论 根据后纵韧带的宽度和毗邻关系,颈椎前路手术经椎间盘达后纵韧带,逐渐由外进入后纵韧带间隙减压,可减少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谢勇江  周速 《解剖学研究》2010,32(2):154-155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抽象、无规律可循、易混淆,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理论整理,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充分利用挂图、板图进行直观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以朗朗上口的歌诀;重视实践补充;.巧妙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