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梦丹  斯奇 《护理学杂志》2021,36(13):17-19
目的 探讨膝胸卧位红光照射联合肛提运动对产后痔急性发作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68例经阴道分娩并发产后痔急性发作的产妇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2例.两组产妇产后给予相同的产褥期知识宣教、母婴护理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屈膝侧卧位配合红光照射,观察组给予膝胸卧位红光照射联合肛提运动.观察两组产后24 h和产后5d痔疼痛程度、肛周水肿程度、治疗效果、治疗过程舒适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肛周水肿程度、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过程舒适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痔急性发作的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红光照射配合肛提运动能有效减轻产妇疼痛及肛周水肿程度,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检索、提取、汇总和分析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胃肠功能管理的最佳证据, 为相关证据的实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由上至下循序逐层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胃肠功能管理的所有证据, 包括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决策、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 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根据主题进行证据提取、归纳和汇总。由8名专家确定证据推荐强度。结果最终共纳入21篇文献, 包括临床决策2篇, 证据总结1篇, 指南2篇, 专家共识3篇, 系统评价2篇, Meta分析1篇, 随机对照试验9篇, 类实验性研究1篇。通过2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 提取归纳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胃肠功能管理相关证据共20条, 分别为术前准备、术中措施、术后护理(早期进食、体位与活动、多模式镇痛、中医防治措施、咀嚼口香糖、饮用咖啡)。结论医护人员可采用基于循证方法实践建议为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胃肠功能管理, 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总结43例硬膜外麻醉下足月单胎臀位外倒转术的护理。护理措施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术前准备,术中做好手术配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胎心,做好紧急情况的处理,术后严密监测母婴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做好健康教育。32例成功纠正为头位,成功率为74.4%,11例未能纠正为头位,其中2例出现胎儿宫内窘迫、1例出现胎膜早破、2例腹痛明显、4例未能推动胎儿、2例宫缩频繁。43例患者分娩孕周38~41周,其中31例经阴道分娩、12例行剖宫产术,母婴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过微信进行护理干预对手足畸形婴幼儿家长照顾能力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 2019年3月至8月,选择手足畸形婴幼儿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同期分组.对照组(n=48)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8)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微信进行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出院前1 d及术后14 d拆线时评估两组患儿家长照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滞留时间(MRT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δ+θ/α+β相对功率值、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作为评价指标,来观察声刺激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20例为在康复科、神经外科病房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有长期固定护理人员,经过正规声刺激疗法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声刺激组);20例为在重症监护室内、康复科及神经外科病房内,家属配合度一般,经常更换护理人员,未经过正规声刺激治疗的脑外伤昏迷患者(对照组)。入组后跟踪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δ+θ/α+β值有无差异。两组间除有无正规声刺激治疗外,余治疗无明显区别,且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及病程等相匹配。结果:4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声刺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GCS评分明显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声刺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θ/α+β值明显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40例患者GCS评分为3~8分与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482,P=0.002,n=40),治疗后31例患者GCS评分为9~15分与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493,P=0.005,n=31)。结论:通过对δ+θ/α+β值及GCS评分的观察,说明声刺激法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脑功能检测手段,对昏迷患者大脑功能状态的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梳理近十年国内外穴位埋线临床研究,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总结规律,为穴位埋线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中收录的近十年(2010-202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文献,并分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1)年发文量:共纳入1 196篇期刊论文,其中中文文献1 181篇,英文文献15篇,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作者发文量及发文地区:纳入文献由998名研究人员撰写,发文量居前5位的作者发文均不超过10篇,核心作者仅占总发文人数的3.91%;发文地区以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浙江省为主。(3)发文期刊:《上海针灸杂志》的发文量最多(97篇),其次是《中国针灸》(61篇);发文量居前20位的期刊中仅有2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有8种,普刊有10种。(4)基金资助:有522篇文献(43.65%)获得基金资助,基金类别以省市级为主(69.42%),国家级基金资助仅占10.64%。(5)样本量:文献的样本量以51~100例为主(69.06%),样本量频次居前3位依次为:60例(244篇)、80例(85篇)、90例(76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RA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针灸+穴位贴组与联合除痹汤组,每组50例。西药+针灸+穴位贴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氨甲蝶呤+来氟米特),同时给予针灸、穴位贴疗法,联合除痹汤组在西药+针灸+穴位贴组的基础上给予除痹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血清TNF-α、IL-6、IL-18、hs-CRP、RF、IgG、ESR水平显著降低,联合除痹汤组低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P<0.05);2组生理健康总评分(PCS)、心理健康总评分(MCS)评分显著升高,联合除痹汤组高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P<0.05)。治疗后,联合除痹汤组总有效率(98.00%)较西药+针灸+穴位贴组(86.00%)显著升高(P<0.05)。治疗期间,联合除痹汤组与西药+针灸+穴位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0%对比6.00%,P>0.05)。结论:除痹汤结合针灸、穴位贴可有效抑制RA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与病情进展,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保障,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发现,临床常用羊肠线、聚乙丙交酯线埋入正常人体“足三里”穴后穴区局部表现出时效性炎性刺激效应且具有线体差异性,其背后的参与机制尚有待研究。目的:观察羊肠线、聚乙丙交酯线分别埋入大鼠“足三里”后穴区连续时间点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白三烯B4及缓激肽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羊肠线组(50只)、聚乙丙交酯线组(50只)。空白组不进行埋线处理,另两组在大鼠左侧“足三里”穴埋入相应线体1次,埋线后8 h及3,7,14,21 d,采集左侧“足三里”穴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穴区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的表达,ELISA法检测穴区组织白三烯B4、缓激肽含量。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组比较,羊肠线组埋线后8 h、3 d、7 d、14 d、21 d穴区组织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表达及缓激肽、白三烯B4含量升高(P <0.05);聚乙丙交酯线组埋线后8 h、3 d、7 d、14 d穴区组织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升高(P <0.05),埋线后8 h、3 d、7 d穴区组织的缓激肽含量升高(P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冬病夏治”方中有、无白芥子配伍以及经穴、非经穴给药,对延胡索乙素皮肤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弗氏完全佐剂法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模型,随机将48只模型家兔分为空白组(不加白芥子)、非经穴白芥子低剂量组、非经穴白芥子中剂量组、非经穴白芥子高剂量组、非经穴组(处方量)、“足三里”白芥子低剂量组、“足三里”白芥子中剂量组和“足三里”白芥子高剂量组,每组6只,取模型家兔“足三里”穴位处皮肤,非穴位处皮肤,Franz扩散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UPLC法测定延胡索乙素的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绘制12 h内释放曲线图,比较累积渗透率。结果:空白组的累积透过量、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率显著低于白芥子配伍的高、中、低剂量组(P <0.01)。在白芥子促进下,经穴给药的累积透过量、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率均显著高于非经穴给药(P <0.01),白芥子高剂量组促渗效果倍数高于中、低剂量组。结论:白芥子在“冬病夏治”方中起到“药物-透皮促进剂”的“双重”作用。透皮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穴位用药优于非穴位用药;二是随白芥子用量增加而增强。因此,该方更优的透皮给药方案应当是方中重用白芥子,于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