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邓港  吴田泽  高冉冉  王梦月  刘霞  向丽 《药学学报》2022,(10):3240-3253
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为特色苗族药材,在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肺热咳嗽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在物种进化关系及分类鉴定方面存在争议。本研究对红花龙胆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二代、三代测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及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红花龙胆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48 844 bp,大单拷贝区(LSC) 80 076 bp、小单拷贝区(SSC) 17 596 bp和反向重复区(IR) 25 586 bp, GC含量37.75%。共注释到124个基因,包括80个蛋白编码基因(CDS)、36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红花龙胆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选择,最优密码子为CUU、UCU、UCA、CCA、ACU; MISA共发现169个SSR,其中单核苷酸重复最多(114个,67.50%),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43个, 25.44%);与同组及同属其他物种相比,红花龙胆叶绿体基因的Ka/Ks值基本小于1,表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到了较强的纯化选择,存在进化事件的光合作用基因psaI和表达相关基因rpl22、rps11出现组间差异,且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2.
竹节参是一种传统的珍贵中药,也是一种传统的药材和食品,种植和药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散瘀、止血、消肿、祛痰、止咳等作用,作为食品、保健品等,也具有较高的价值。由于过度开采,造成野生资源稀缺。为了可持续利用和充分开发竹节参药材资源,通过相关文献考证,对竹节参资源分布、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育种研究,如育种、人工栽培和潜在资源开发利用,解决供需市场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葛根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兼具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在中国具有很长的药用历史和栽培史。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组学研究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葛根的多组学研究逐渐发展,为葛根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指导和方法。现综述了近年来对葛根资源分布、质量控制、多组学研究、栽培育种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利用多组学研究手段,对葛根的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黄连栽培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丹  吴田泽  孟祥霄  崔宁  汪波  刘霞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1):1396-1403
黄连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临床应用广泛。但在黄连种植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威胁到用药者的生命安全,亟需进行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本文从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简称GMPGIS)指导选地、结合土壤综合改良措施整地、良种繁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概述黄连无公害栽培技术,为生产高质量黄连中药材提供指导,促进黄连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麻黄是传统的药材,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由于近年来过度采挖导致麻黄野生资源严重匮乏,质量急剧下降。无公害生产是未来麻黄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多年栽种麻黄研究数据及产区调研结果,该文制订了麻黄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麻黄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确定、农田栽培用地、无公害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规范依托推广单位自有基地多年来麻黄生产数据为主,兼顾其它单位生产和科研情况,适用于麻黄无公害基地生产,旨在促进独活无公害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总结中药材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从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及与其他鉴定技术联用3个方面,对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的研究进行总结,总结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中药材鉴定研究及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13种荚蒾属药用植物的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形码序列,探讨荚蒾属植物属内鉴定的新方法,为荚蒾属植物的快速、准确、批量鉴定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该研究收集13种荚蒾属植物共32份样品,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并剪切后,采用MEGA5.1软件计算遗传距离,比较种内、种间序列差异,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基于ITS2序列分析,13种药材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各个种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各个种不同样本均分别聚在一起,表现出单系性。结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较好地用于荚蒾属植物的鉴定研究,有助于为荚蒾属植物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方法基础,也为日后荚蒾属植物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白及在临床、保健、美容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白及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无限制的人工采挖导致白及野生资源逐渐枯竭。同时,由于栽培过程中农药、肥料的不规范使用及产地选址不当等因素,导致白及药材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白及的品质、疗效及用药安全,因此,白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受到中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产区调研考察,白及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考察等,在湖北五峰开展了白及新品种培育工作,依据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制定了包括产地环境、优质种苗繁育、土壤改良、合理施肥等方面的白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白及药材品质,保障白及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