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镶嵌治疗儿童法洛四联症(TOF)的经验。方法:外科术前介入治疗:3例有巨大体肺侧支(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外科术后镶嵌治疗:6例TOF根治术后残余分流,其中4例残余膜周部室间隔缺损,1例残余左室右房通道室间隔缺损,1例残余房间隔缺损,分别予以经导管残余心脏缺损封堵术。结果:3例有巨大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后随即进行外科手术,皆获得满意效果。6例TOF根治术后残余分流者行经导管封堵术封堵成功,随访无残余分流及心脏瓣膜异常,未出现心律失常。结论:杂交技术镶嵌治疗伴有巨大APCAs及术后存在残余分流的TO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食管后壁内镜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食管后壁行POEM,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吞咽困难的积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变化、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入选研究,其中26例患者顺利施行经食管后壁的POEM,平均手术时间68.8 min,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手术并发症.26例患者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较术前平均降低16.37 mm Hg(1 mmHg =0.133 kPa),术后1个月Eckardt评分均分较术前降低6.69分,仅1例患者仍有吞咽困难,Eckardt评分为4分,总有效率96.1% (25/26).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流症状.2例患者因贲门部严重疤痕形成而未能完成POEM手术.结论 经食管后壁POEM能即时有效地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短期疗效满意,其并发症尤其是气胸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本中心根据福冈指南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患者的恶性潜能、预后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根据危险度分层,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94例IPMN,高危组46例,中危组30例,低危组18例。外科手术组中,高危和中危组分别有19.2%(5/26)和12.5%(2/16)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P=0.690),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和77.0%(P=0.830)。未行外科手术组中,高、中和低危组5年内分别有33.3%(6/18)、16.7%(2/12)和0.0%(0/18)进展为胰腺癌(P<0.05),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9.5%、85.7%和100.0%(P=0.025)。黄疸与预后显著相关(P<0.01),风险比为8.883(95%CI:2.953~26.721)。 结论 黄疸是影响IPMN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IPMN的治疗,高危组推荐外科手术治疗,低危组可随访,而对于中危组,应结合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多项危险因素,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口服裸花紫珠片治疗Ⅰ期内痔便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Ⅰ期内痔便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裸花紫珠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裸花紫珠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便血评分、痔核充血情况评分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血小板、凝血酶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8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5、7 d后便血评分及痔核充血情况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5、7 d后便血评分及痔核充血情况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实验室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口服裸花紫珠片是一种治疗Ⅰ期内痔便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女性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的变化。结果:接受调查的404名城市女性在引导性调查和自主性调查中.Ⅲ型皮肤分别占71.1%和74.3%,Ⅱ型分别占14.7%和25.6%,Ⅳ分别占14.2%和1.0%。未见Ⅰ、Ⅴ、Ⅵ型皮肤。上述皮肤类型和所测定的MED值和MPPD值有较好的对应变化关系,即从Ⅱ型到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所调查的中国女性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是Ⅱ型和Ⅳ型。皮肤类型和所测的MED、MPPD值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对早期胃食管癌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观察经EUS检查后,并在之后2周内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食管癌共65例,比较EUS和病理检查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性达93.8%(61/65),对病变内镜可切除性的评估总准确率为89.2%.结论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地评估早期胃食管癌的内镜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分系统,并初步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5—2017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67例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下深部浸润(距黏膜肌层≥200 μm)的表浅食管鳞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P<0.1的自变量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对自变量赋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临界值对267例病例进行风险分组,淋巴结转移率行多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 267例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者中,71例(26.59%)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P=0.015,OR=2.802,95%CI:1.225~6.409)、血管侵犯(P=0.043,OR=3.450,95%CI:1.040~11.445)、淋巴管侵犯(P<0.001,OR=36.985,95%CI:13.699~99.856)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肌层增生异常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1,OR=2.005,95%CI:0.918~4.380),但P<0.1。根据上述4个因素建立评分系统,黏膜肌层增生异常赋1分、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赋1分、血管侵犯赋2分、淋巴管侵犯赋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为评分>2分,将267例病例分为低危组(评分0~1分,n=143)、中危组(评分2~5分,n=79)和高危组(评分6~9分,n=45),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2,P<0.001),且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线性上升趋势(χ2=109.298,P<0.001)。 结论 中度和低度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为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因素结合黏膜肌层增生异常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个体化指导临床决策,对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fitonei,PMP)是一种以黏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冻状黏液腹水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临床罕见,女性为多,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腹腔穿刺出胶冻样液体应考虑该病。我们最近发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胰腺分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就诊的8例胰腺分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胰腺分裂患者共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28例次,均置入胰管支架,其中7例同时行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6例行内镜下扩张术,1例行胰管取石术。术后出现1例次轻度胰腺炎。随访2~47个月,1例死于胰腺癌,3例已拔出支架,3例定期复查,1例失访。患者术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频率及腹痛程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内镜下治疗胰腺分裂安全有效,可减少胰腺炎发作频率,减轻术后腹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