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介绍临床药师炎症性肠病多学科(IBD-MDT)会诊的药学实践,为临床药师开展IBD-MDT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海南省人民医院IBD-MDT会诊的概况和工作流程;结合实践案例,总结分析IBD-MDT会诊的药学服务内容和工作模式。结果:临床药师可通过药物重整、治疗药物监测、药物治疗方案评估与制订、依从性评估及用药教育等方面发挥药学专业优势,参与IBD患者的诊治。结论:通过IBD-MDT会诊,临床药师可与临床形成专业合作、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慢病管理。  相似文献   
2.
八角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2014年上半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用药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14年上半年抗菌药物的药品比例、用药频度(DDDs)、使用强度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占总药品比例44.52%,使用强度为45.2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3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5.08%,按DDDs值排序前十名以β-内酰胺类为主。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符合相关部门管理要求,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测,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 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 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