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紫杉醇(泰素)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泰素帝)二线治疗后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多西紫杉醇二线化学治疗的15例NSCLC患者.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随访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及总生存期(OS).结果 15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66.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3个月,1年生存率达到63.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8例(53.3%),胃肠道反应8例(53.3%),呃逆6例(40%),均属可耐受范围.结论 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在紫杉醇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疗效,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的最新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影响。近年来,由于研究的逐渐深入,其临床治疗方案也随之逐渐更新。现阶段,常见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骨髓祖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本文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最新治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便规范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使支气管哮喘得到更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与分析90例肺不张患者病因,以期提高病因诊断率、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随机选取90例肺不张者且对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病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同时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整理、分析。结果病因:异物1例(1.11%)、结核21例(23.33%)、炎症29例(32.22%)、肺癌39例(43.33%)且右肺肺不张发生64例(71.11%)、左肺26例(28.89%),二者相比P〈0.05。结论肺不张发生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异物、结核、炎症和肺癌,对于该病病因的诊断,应结合胸部X线、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及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等检查方能提高病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复合材料支架治疗大段骨缺损已被证实有效,但骨修复缓慢、成骨质量不佳是其主要问题.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但骨碎补总黄酮给药途径依然局限于灌胃形式,局部载药直接作用于骨缺损部位方式的研究仍相对不足.目的:构建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局部给药与灌胃两种方式修复大鼠胫骨大...  相似文献   
5.
贫血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2003年11月—2005年3月接受住院治疗的500例初次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乘积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血红蛋白水平以初次诊断时的所得值为准,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定义为贫血。结果:50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7.17个月,1年生存率为73.4%。贫血患者有147例(29.4%),无贫血者为353例(70.6%)。贫血的发生率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而升高,第4周期化疗后贫血发生率为84.3%。贫血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38个月,1年生存率为64.3%,而无贫血组则分别为30.82个月和76.8%(P=0.028)。男性患者中贫血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Ⅲ期患者中贫血与无贫血组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而Ⅰ、Ⅱ、Ⅳ期患者中贫血对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模型显示贫血、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功能状态评分和是否手术切除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初次诊断时血红蛋白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相关,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具有作用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 B(PTP-1B)的由中药组成的益气养阴方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24例随机分益气养阴方低剂量组、益气养阴方高剂量组、金芪降糖片组、造模对照组,每组6例,观察治疗4周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益气养阴方组及金芪组在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调控作用优于造模对照组(P<0.05),益气养阴方组优于金芪降糖片组(P<0.05).结论:通过PTP-1B分子水平模型筛选的中药组成的益气养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具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与PTP-1B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蔡斌  叶翔 《浙江创伤外科》2009,14(5):521-522
继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脏器发生炎症、缺血坏死、穿孔、破裂或吻合口漏后,大量细菌随消化道内容物或炎性渗液进入腹腔而致的腹腔感染与化脓性炎症。若炎症波及腹部两个以上象限,可称之为弥漫性腹膜炎。此类腹膜炎症在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通常需要剖腹手术处理,术后常Ⅲ现胃肠功能恢复延迟、肠粘连、腹腔残余脓肿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肾阳虚豚鼠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剂(tissur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方法 选取72只3周龄雄性英国种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戴镜组和肾阳虚+戴镜组,每组各24只。肾阳虚+戴镜组每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剂量10mg·kg-1,正常对照组和戴镜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第3周起,戴镜组、肾阳虚+戴镜组右眼均戴-10.0D透镜,戴镜2周,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戴镜前后分别进行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测量;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后极部巩膜MMP-2及TIMP-2mRNA的表达变化;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后极部巩膜MMP-2及TIMP-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戴镜组右眼近视屈光度增高(t=18.760,P=0.000),眼轴延长(t=-2.709,P=0.013),后极部巩膜MMP-2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t=-2.134,P=0.045;t=-6.315,P=0.000),TIMP-2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4.637,P=0.000;t=6.062,P=0.000)。与戴镜组比较,肾阳虚+戴镜组右眼近视屈光度增高(t=3.026,P=0.006),眼轴更长(t=-2.144,P=0.044),后极部巩膜MMP-2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t=-4.094,P=0.001;t=-6.291,P=0.000),TIMP-2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t=5.524,P=0.000;t=3.951,P=0.001)。结论 在负透镜诱导下,肾阳虚豚鼠较正常豚鼠近视程度更加严重,肾阳虚体质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体征积分以及血小板选择蛋白(P-selectin)、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甲钴胺治疗组(对照组)、木丹颗粒治疗组(治疗组)进行比较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体征积分,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选择蛋白(P-selectin)、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甲钴胺组。治疗组P-selectin、E-selectin、ICAM-1表达水平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相比弥可保,木丹颗粒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Pselectin、E-selectin、ICAM-1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双眼视觉输入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弱视眼的视锐度恢复到相应正常水平后,双眼视觉输入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成功治疗半年以上,视锐度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为弱视治疗组(n=15)。正常对照组选择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儿童(n=15)。受试者配戴立体眼镜,通过阈上双眼相位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双眼相互作用的检测。所有试验信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最终进行模型分析得到双眼的有效对比度比,将其作为评价双眼视觉输入平衡的主要指标。结果 弱视治疗组治疗后弱眼和强眼的视锐度分别为(-0.02±0.06)logMAR和(-0.05±0.05)logMAR,弱视治疗后双眼的视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后,虽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眼的视锐度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其双眼视觉输入依然不平衡。弱视治疗组弱眼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27±0.09,正常对照组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95±0.0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治疗组弱眼的平均有效对比度比降低了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视锐度恢复正常后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输入的信号强度依然是不平衡的,双眼视觉功能依然存在缺陷。这种双眼输入信号强度的不平衡可能是儿童弱视易复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