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像一部完整的机器,刚开始时各个系统运动自如配合得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系统零件之间开始出现磨损老化。如果人们注意对机器的保养和管理,这种磨损老化可推迟出现。人也是这样,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有些人看着没有实际年龄大,而有些人看来超过了实际年龄。这一般多是从面部表情、皮肤、言语、行动等综合分析观察到的。但不管怎样,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自1998年12月~2004年12月,我院五官科及ICU共收治因各种原因行气管切开患者38例,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例1女,10岁,主诉双眼视物不清于1999年5月6日就诊。查体:全身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0.3,左0.5,近视力均为1.5,双眼位正,转动不受限,双眼巩膜呈蓝色。1%阿托品扩瞳验光:双眼1.5D—1.5,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压Tn。追问病史,患者3岁洗澡时摔倒右腓骨骨折,6岁骑车时摔倒右尺骨骨折。 例2,例1其母,34岁。检查视力:双眼1.2,双眼巩膜呈蓝色。眼底:C/D=0.4,测眼压双眼 5. 5/5=17.3mmHg(1mmHg=0.133kPa).查视野双眼未见异常。病人在1977年左胫…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瑰慈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74-117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最新的气道管理方法。方法对46例气管切开患者给予适时正确的吸痰,有效吸氧,适宜的湿化气道,预防局部感染。结果46例中无1例发生局部及呼吸道感染;无护理不当造成之合并症。结论通过对气管切开患者精心、适宜、科学的护理,可显著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护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 病例,男,69岁,1998年5月诊断为喉癌,无手术指征,经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病情趋稳定。先后住院3次,因对抗癌治疗不能耐受渐出现恶液质。2000年4月5日,因出现喉阻塞症状而住院,病人呼吸急促,面部及口唇紫绀,大汗,肺部有散在湿罗音,呈惊恐状,急行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7.
对78例口腔疾病患者,根据4个不同年龄段(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阐述了对各年龄段和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患者及其周围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式、方法和内容,以及临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掌握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找出不遵医行为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方法自编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72名患者逐一进行情况调查。结果54.1%的患者能遵医嘱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39.1%的患者能坚持合理饮食;46.5%的患者坚持适量运动;51%的患者能自行监测血糖、尿糖。结论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3-02~2005-02我院眼底荧光血管造影596例,发生许多不良反应(ADRS)52例,占全部造影8.7%。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4~83岁,平均(50±21.5)岁。其中10~30岁4例,31~50岁8例,51~60岁13例,>61岁27例。1.2方法损害程度分类,按ADRS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级;症状分类,按世界卫生组织ADRS统一分类的器官/系统进行分类。2结果2.1ADRS的损害程度ADRS52例,其中轻度39例,中度12例,重度1例。2.2ADRS发生的时间发生在皮试中4例,皮试阴性静脉给药后5min内发生21例,10min内发生22例,20min内发生5例。2.3ADRS涉及的…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见到有少量空气顺着头皮针快速进入血管;当患者改变体位或活动输液肢体时,会见到一连申小气泡随着液体进入血管,给患者带来心绪不宁,增加不安全因素,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为此我科成立科研小组.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