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CHF)作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纳洛酮、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其对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予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强心、利尿、扩血管、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2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微泵静注,1次/d,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5g静脉滴注,2次/d,10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为77.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复方丹参针为主治疗出血热多脏器衰竭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2007年5月~2013年5月应用中药口服和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用2007年5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溃疡性结肠炎病人52例,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3.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56年.对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17~58岁,平均31.6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4.8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辩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致心律失常9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流出)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为多见,笔者辨证治疗本症疗效较好,?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强心利尿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药,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静息心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心脏彩色B超检测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及其对循环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55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6例),比较治疗前后循环血的ET,NO,CR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血清CRP,ET,NO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治疗组LVEF提高,血N0水平增高.血清CRP和ET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并降低CRP水平,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法.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疗程为14 d.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治疗不稳定型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1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9年间,我们采用加味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13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36例中,男87例,女4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3岁,平均45.8岁;病程最长7天,最短4小时.其中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72例,胆总管结石15例,胆道蛔虫9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拒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绛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或脉弦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所有病例均符合《现代内科学》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兼太阳病之太少两感证而设。原脉证诊治为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人根据个体差异的特殊性 ,在外感疾病及杂病治疗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 感冒  张某 ,女 ,35岁 ,1998年 6月就诊。寒战 1周。患者初起自觉畏寒 ,日夜不能止 ,鼻塞流清涕 ,重衣略舒 ,测体温正常。曾服板蓝根冲剂、芙朴冲剂和头孢拉定胶囊治疗 ,罔效。刻诊 ,患者形体丰满 ,面色苍白少华 ,无汗畏寒。测体温36 2℃ ,血压 13 3/ 8 0kPa ,咽部充血不明显 ,扁桃体不肿心率 70次 /min ,两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