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120例,分为ACS组69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1例。再将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3支病变组(37例)。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按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6分)36例、中度病变组(26~54分)48例和重度病变组(>54分)36例。另选同期有胸痛症状CTA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TM、Lp-PLA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ACS组血清TM、Lp-PLA2水平均明显升高;与SAP组比较,ACS组血清TM、Lp-PLA2均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血清TM、Lp-PLA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病变组血清TM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均P<0.05)。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血清Lp-PLA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TM和Lp-PLA2间呈正相关,而SAP组和对照组间无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TM和Lp-PLA2均升高,说明炎性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并且两者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因"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在我院住院的绝经期前后女性患者96例,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46例,未合并冠心病患者(对照组)5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比例、危险因素的个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绝经前后女性冠心病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其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床旁前检测INT-前端B型钠尿肽(NT-pro BNP)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患者118例,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I II III IV级,另选取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利用荧光标记法进行检测NT-前端B型钠尿肽(NT-pro BNP)。结果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表竭(HFNEF)患者全血NT-pro 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全血NT-proBNP浓度随着NYHA分级级别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快速床旁检测NT-pro BNP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表竭(HFNEF)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为HFNEF的早期诊断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降支肌桥与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明确前降支肌桥是否可作为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统计436例前降支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前降支心肌桥前血管狭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家族史、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前降支中段肌桥与桥前血管狭窄显著相关;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史、心肌桥收缩期狭窄NobleⅡ-Ⅲ度与前降支桥前血管狭窄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经过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家族史等因素校正后,收缩期狭窄NobleⅡ-Ⅲ度(OR=1.98,95%CI:0.06~1.37)与前降支桥前血管狭窄存在较强相关性。结论前降支中段肌桥收缩期狭窄NobleⅡ-Ⅲ度可作为前降支桥前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氯沙坦钾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n=30)和氯沙坦钾组(n=30),分别给予缬沙坦80 mg/d和氯沙坦钾50 mg/d,治疗30天。血压控制无效者予加倍剂量服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观察两组间及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缬沙坦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明显下降( P<0.05),氯沙坦钾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明显下降(P<0.05),但缬沙坦组与氯沙坦钾组比较,血尿酸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氯沙坦钾降尿酸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高血压人群中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病率的筛查。方法抽取就诊患者立位2d,时静脉血查血浆醛固酮与血浆。肾素之比(ARR),若ARR大于30,进一步行肾上腺CT检查或卡托普利试验,以确定原醛症的诊断。结果817例患者中,诊断为原醛症的31例,占3.8%,伴有低钾者占65%,血钾正常者占35%。结论ARR是针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原醛症筛查的有效指标,可提高原醛症的检出率,我国原醛症患者仍以低钾占多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38例在航空总医院心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2次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冠状动脉进展组(86例)和无进展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BMI、LDL、TG、TC、HDL-C以及两组糖尿病患者Hb A1c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影响。结果:与无进展组相比,进展组男性比例更高(70%vs.42%,P<0.05),吸烟者比例更高(34.9%vs.11.5%,P<0.05),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65%vs.31%,P<0.001)。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比无进展组明显升高[(8.2±1.0)%vs.(6.4±0.8)%,P<0.05]。两组LDL平均值无差异,但无进展组LDL-C<1.4 mmol/L的比例明显高于进展组(23%vs.9%,P=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800,95%CI:4.250~5.160,P=0.021)、吸烟(OR=3.966,95%CI:3.345~4.532 P=0.046)、糖尿病史(OR=4.048,95%CI:3.827~4.324,P=0.008)、Hb Alc(OR=59.44,95%CI:56.34~62.56,P<0.001)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吸烟、糖尿病、Hb A1c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最主要的危险因素,LDL促进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戒烟、控制Hb A1c水平以及控制LDL-c<1.4 mmol/L对延缓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胃复安为止吐药物,副作用较轻,临床应用较广,胃复安所致急性肌张力异常实属少见,笔者遇到1例。病例摘要患者女,22岁,因患慢性肾炎、尿毒症2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0天来诊。查体:血压24/14kPa,贫血貌,颜面及全身水肿,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中度指凹性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MI记帧法记录各支冠状动脉的T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TMI帧数>27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33例)和正常组(38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问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慢血流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06±0.25)mmol/L比(1.29±0.33)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46±0.54)mmol/L比(2.81±0.80)mmol/L]、体重指数[(26.71±1.78)kg/m<'2>比(24.82±2.53)kg/m<'2>]、吸烟量[(374.24±182.48)支年比(198.68±116.53)支年],慢血流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升高(OR 1.3624,95%CI 1.0172±1.8248,P=0.038)、大量吸烟(OR 1.0067,95% CO 1.0025~1.0109,P=0.0017)为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升高、大量吸烟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