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8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针灸治疗麦粒肿,获得了简便捷速的疗效,兹就祖国医学中及近年来的应用与研究综述如下。一、病名病机麦粒肿,俗称“偷针”,是眼科常见的病种之一,此病多生于胞缘毛根部,有时一目而生,传至两眼,形如麦粒大。如偷针、土疡、土疳、包珍珠,眼疖等。现代医学称之为:睫毛毛囊皮脂腺炎、眼睑板腺炎。中医古籍对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侯论》该书卷28中指出,此疾“世呼为偷针”《证治准绳·七窍门》释:“按世传眼,初生小疱(皰)视其背上,即有细点如疱,以针刺破时眼即瘥,故名偷针……实太阳经实热也。”也有称本病为“偷针眼”的(见《原机启微》)又因本病发于胞睑,胞睑属脾主土,故名之“土疳”.(见《证治准绳》)在(《目经大成》中对本病的记载曰:“血瘀痰火,剥肤……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为一核,乃作痛.”《青囊真秘》中称本病为“土疡”  相似文献   
2.
<正> 张某,男,77岁。1983年7月3日就诊。患者于半月前出现视物不清,逐渐加重成为视一物为二。延医无效,故来针灸科治疗。经眼科检查提示:同侧复像向左复像最大,诊断为“左眼外直肌不完全麻痹”既往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史。笔者据证分析,治拟疏经络、调气血、泻胆火。取瞳子醪、四白、足光明(均双),鱼腰(患侧)。采用捻转手法,先泻后补,每隔15分钟行针一次,共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针四次后症状减轻,九次痊愈。眼科复查:“眼  相似文献   
3.
<正> 例1 李某,男,42岁,农民。语声不出已三年多。其病因乃生气所致,曾四处求医,罔效。于1983年11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神情淡漠,默默不语,舌伸不出唇外,舌质暗红、苔淡白,脉沉细。其它未见异常。久暗多由肺肾虚损,内伤精气,其病属虚。本患者又因肝气郁结而生病,故治宜滋补肺肾,疏肝解郁。取穴:灸关元、太溪;针百会、通里、外(?)泉。间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近视在我国青少年中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故在探索青少年近视之新的治疗途径方面,亦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为此,我们用耳穴按压治疗近视33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本组337例患者,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8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属单纯近视眼337例650只眼。其中123例曾接受戴眼镜矫正治疗。本组病例均符合下列要求:1.有视力障碍  相似文献   
5.
<正> 从1983年至1986年,笔者以针刺拔火罐为主,治疗面瘫60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岁;以20~45岁居多;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45例,3个月者10例,半年至3年以上者5例;未接受过其它治疗的40例,20例已用其它方法治疗过。治疗方法 (一)针刺组:颊车、地仓、完骨、攒竹、太阳、四白、合谷、承浆等穴。(二)拔火罐组:以颊车、地仓、阳白、完骨等穴。(三)混合组:除针刺、拔火罐以外还有点刺(放血法)、叩刺(梅花针)、透穴、艾灸等法。(病程在3个月以上或出现后遗症者酌(?)选用针刺健侧,穴位同于患侧。操作方法:1.若病程在10天以内,为初针者,以患侧腧穴为主选2~3穴,初针针法要轻浅(要有针感),留针10~20分钟,起针后按拔罐组穴选好大、中、小号火罐,用闪火法  相似文献   
6.
拔罐中极、血海穴治疗原发性痛经92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彩岚 《陕西中医》1995,16(8):364-364
采用拔罐法治疗痛经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以血海、中极拔罐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止痛片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药物组有效率72%,治疗组明显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从1984年以来,采用多罐治疗带状疱疹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30例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3岁~62岁之间,以中老年人居多;病程7~25d,6 d 以内者15例,其余均为10d 以上,皮损分布:肩胛内外侧各2例,臀部4例,腰背部8例,胸胁部9例,四肢5例,所有病患者均有典型带状疱疹皮损及不同程度的神经疼痛。治疗方法根据患者部位,按病变分布区域大小,选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罐,用闪火法沿着皮损和疱疹部位,吸拔较多火罐(越紧越好)留置5~15min 后,起罐。相隔1~2 min 时  相似文献   
8.
1 针灸补泻治测仪设计理论根据①五行学说: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生克乘侮等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