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患者,女性,49岁,农民。主诉:下腹部隐痛一个月,持续性胀痛加剧一周,以腹痛待查、局限性腹膜炎收入院。患者一个月前感下腹部隐痛,不伴恶心、呕吐,无腹泻及发热,未行诊治。一周前感下腹部持续性胀痛,难以忍受,去当地医院诊治,B超提示:右侧附件混合性囊肿,给予抗炎治疗,无好转,来我院诊治。入院查体:T 37.8℃,急性痛苦面容,心肺(一),上腹部平坦,未见明显肠型及蠕动波,下腹部  相似文献   
2.
薛氏五叶芦根汤运用体会刘庆田,唐惕凡薛氏五叶芦根汤出自《薛生日湿热病篇》,该篇第9条说:"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楷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后世认为芦尖即芦根,并将文中用药定名为"薛氏五叶芦...  相似文献   
3.
湿热证被误诊误治者时而可见,造成失误的原因很多:其一、惑于病因。病因为湿热,湿性近于寒,热性属于温,湿热合邪为病,其候往往寒热界限不清,给辨证求因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二、惑于症状。由于湿性重着粘腻,好阻气机,所以湿热为病常见肢体困倦、懒言、纳差等症,其候类似正虚。其三、惑于病程。湿性缠绵,病程较长,若对此认识不足,则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心经心包经原穴体表病理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与脏腑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体穴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密切相连,脏腑的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从而出现特异的症状戍体征。本实验根据中医“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的理论,认为心经心包经原穴体在病理反应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庆田  唐惕凡 《陕西中医》1992,13(7):330-332
<正> 厌食,中医称之为恶食、纳呆。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见食而烦、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因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智力发展,因此在提倡优生优育,注重人口素质的今天,厌食症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外治法是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  相似文献   
6.
小儿遗尿症的外治法近况唐惕凡,刘庆田湖南中医学院(410007)主题词遗尿/治疗,外治法,小儿,综述小儿遗尿证是指3岁以上小儿经常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将小便尿在床上的病症,多因排尿功能失调,控制膀胱排尿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排尿中枢发育迟缓所致。中医...  相似文献   
7.
清代·薛生白的《温热病篇》以其极尽湿温的处常处变,对临床辨证施治甚有指导意义而被誉为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笔者在教学、临床中对此篇的论述偶而有所体会,兹选择其中几点,求正于同道。 (一)邪伏膜原,用药不避辛温燥烈原文八:“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按:本条治温热阻于膜原之证,药以柴胡领邪外出,六一散分利湿热,其它诸药燥湿化浊。其中祛湿的手段强硬,选药辛温燥烈,如厚朴、槟榔、草果、苍术、半夏等。为何以其治疗热性病?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用于少阳证误用攻下,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金匮要略》用于“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历代医塞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解释其病机,对其所治证则认为与生姜、甘草泻心汤大同而小异,即呕、  相似文献   
9.
验案三则     
一、手足心奇痒案杨××,女,38岁,教师。1989年11月起,手足心痒,多发于夜间及闲暇之时,搔抓、锥刺难以制止,约持续数十分钟自行缓解,每日发作1至数次,皮肤科检查无异常。1990年3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