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师张玮学验俱丰,且擅治肝病。现将其剿扶同用治疗肝硬化验案二则介绍如下。 1肝硬化结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关联。 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PCR-LDR)相结合的测序方法,检测22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IL-10-592 A/C、-819 C/T和-1082 G/A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以及这3个SNP位点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结果:IL-10-819位点C等位基因在脾虚湿盛证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非脾虚湿盛证(P<0.001),TT基因型在肝气郁结证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非肝气郁结证(P<0.05)。IL-10-592 A/C和-1082 G/A位点的多态性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之间未发现有显著的关联(P〉0.05)。 结论:IL-10-819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形成脾虚湿盛证相关,而其TT基因型可能与肝硬化患者形成肝气郁结证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情绪改变,探讨中医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133例CHB(肝郁脾虚证或湿热中阻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40.60%的CHB患者存在焦虑,49.62%的患者存在抑郁,以轻度和中度居多.两证型比较: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中阻证居多,分别为:39.08%(P<0.05)、44.83%(P<0.01),重度焦虑/抑郁则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分别为:13.04%(P<0.05)、17.39%(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SDS总分与病程、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ALT、AST、HBV DNA载量成负相关(P<0.01).结论:CHB患者存在明显情绪改变,并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唯一化疗药。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评价TMZ敏感性的唯一指标。但通过检测MGMT的甲基化程度来评估TMZ的敏感性是不够的,因为目前MGMT检测只是定性检测,而且这种检测只能反映DNA损伤修复的一条通路,而另两条通路的修复情况却没有反映出来。方法:该研究一方面是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对MGMT的甲基化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来探讨另外两条修复通路蛋白N-甲基化嘌呤DNA糖基化酶(N-methylpurine DNA glycosylase,MPG)和人类烷烃羟化酶基因同系物2(alkane hydroxylase gene homolog 2,ALKBH2)的mRNA表达。将MPG和ALKBH2的表达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结果:结合MGMT的甲基化(阳性)和非甲基化(阴性)程度,再把MPG和ALKBH2结合起来评估患者对TMZ的敏感性。三阳性(MGMT非甲基化,MPG阳性和ALKBH2阳性)为化疗抵抗,两阳性为不感,两阴性为次敏感,三阴性(MGMT甲基化,MPG阴性和ALKBH2阴性)为最敏感。结合8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检测和生存期,结果与我们的判断结果相吻合,三阴性的患者生存时间最长,三阳性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最短。结论:通过定量检测MGMT同时结合MPG和ALKBH2可以更精准地判断TMZ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中医四诊采集,分析乙肝后肝硬化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探索其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将9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证组20例、兼肝气郁结证组24例和非肝气郁结证组52例,采集中医症状、舌脉,并筛选与人体情绪调节相关的基因G蛋白β3亚单位(GNB3)C825T位点,观察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及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为肝气郁结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肝气郁结证组患者在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太息、腹胀、脘闷、健忘7个症状体征上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非肝气郁结证组,分别为85.00%vs1.92%、85.00%vs25.00%、80.00%vs17.31%、55.00%vs5.77%、55.00%vs21.15%、50.00%vs11.54%、50.00%vs13.46%,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均0.01)。Logistic回归显示肝气郁结证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女性)、病程(11~15年)、HBeAg阴性相关(P0.05或0.01)。GNB3C825T中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在肝气郁结证组患者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5.00%(3/20)、42.50%(17/40),明显低于非肝气郁结证组的44.00%(22/50)和66.00%(6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的症状为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太息、腹胀、脘闷和健忘,该证候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女性)、病程(11~15年)、HBeAg阴性相关,GNB3C825T的CC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是该证候的保护基因,而T等位基因可能是其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探讨中医各证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IEF)和慢性肝病问卷(CLDQ)调查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与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医各证型间生存质量存在差异(P<0.05或P<0.01),以肝郁脾虚证患者生存质量最低(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并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肝脏的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是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因其有创性而难以在临床普遍开展。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除二维、彩色多普勒等常规超声检查技术外,各种超声新技术,如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等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技术,在临床肝纤维化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液代谢指纹图谱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借助代谢组学技术和现代分析技术,找出慢性乙型肝炎(CHB)肝气郁结证患者内源性标志物,绘制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液代谢指纹图谱,揭示肝气郁结证的生物学本质。方法:通过中医半定量辨证收集31例CHB肝气郁结证患者,对照组肝血瘀证16例以及健康人组30例,通过GC-MS(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检测各组人员生物学标志物及内源性代谢谱。结果:与健康者组相比,肝气郁结证患者有明显差异的代谢物质,包括丙酸、丙二酸、嘧啶、吲哚胺、5-恶唑胺、萘啶、吲哚乙酸、呋喃半乳糖、吡喃葡萄糖、肌醇、乙醛胺、十七酸、雄甾烷;但与对照组肝血瘀证患者代谢物质的差异性分析提示,PCA(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上有一定分离趋势,但并不能完全分开。结论: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找到了肝气郁结证与健康者之间的差异性代谢物质,提示中医证候是有其生物学物质基础的,并且代谢组学是对其研究的很好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脏雌激素受体(ER-α)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设未治疗的80例女性PBC患者为PBC组;健康对照组为10例基线匹配的健康女性志愿者;非PBC对照组为20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Y);自身抗体:M2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Sp100及抗-gp2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BC组及非PBC对照组肝组织ER-α的表达,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数值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组和非PBC对照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而PBC组和非PBC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组肝组织ER-α阳性率为(50.7±8.9)%显著高于非PBC对照组(10.2±2.8)%,Z=4.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C组肝组织ER-α阳性率与血清AMA-M2、抗-SP100、抗-gp210的阳性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8、0.819和0.81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α与血清细胞因子IL-22、TNFα、IFNγ的含量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0.89和0.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PBC对照组血清AMA-M2、抗-Sp100、抗-gp210为阴性,肝组织ER-α表达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PB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ER-α阳性率显著升高,与自身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提示PBC患者肝组织高表达ER-α,可能是PBC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