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疗效。方法以多潘立酮为对照,予4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患者4周的中医综合疗法(中药汤剂口服+舒降散封包疗法)。观察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减少(P<0.05),但中医综合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中药汤剂口服+舒降散封包疗法的中医综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治疗组采用左金丸口服加舒降散封包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反流症状积分,检查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食管远端收缩波幅、De Meester评分、反流次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症状积分、De Meester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食管远端波幅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两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反流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可能与其能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增加食管远端波幅、减少反流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何加强防治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对病原学有更加务实的认识,认为病毒、细菌等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原体是自然界所存在的"异气",这种"异气"具有非常强的传...  相似文献   
4.
胃痞易反复发作而难愈,许鑫梅教授认为,肝胃郁热、肝胆失疏、寒热错杂、胃阴亏虚、脾胃虚弱、气虚血瘀是胃痞的主要病机,中医辨治应重视调畅气机,立足顾护脾胃,辅以清肝泄胃、调畅肝胆、清温并用、顾护胃阴、升阳益胃及健脾活血之法,同时注重心理疗法、腹部按摩、饮食调护、服药方法及生活起居指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胶七散对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及其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胶七散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埃索美拉唑治疗,胶七散组患者加用胶七散。治疗后1个月进行胃镜、超声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治疗后12个月进行胃镜检查和Hp检测。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Sa、Sb、Sc期的分布及组织学成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合溃疡黏膜下低回声团总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七散组无低回声团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胶七散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制胃酸分泌、抗Hp感染的基础上,联用胶七散能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6.
胃痞是难治的、反复发作的常见脾胃病。许鑫梅教授认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是胃痞发病的主要病机,肝气郁结是胃痞发病的重要诱因。中医辨治应健脾益气与和胃降气相结合,辅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兼顾兼夹证,同时注重方药与调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疸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以1949~2013年黄疸病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Logistic回归、Spearman秩相关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现代黄疸病的常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脾胃湿热、湿困脾胃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证型与用药的关系,如针对肝胆湿热证的常用药物依次为泽兰、柴胡、茵陈、大黄等。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发现用药剂量与黄疸指数相关度较高的中药有莪术、三棱等。结论:本研究挖掘了现代黄疸病医案中的证型与药物之间潜在规律,发现活血化瘀类以及具有活血通络药物的剂量随着黄疸上升而增加,为临床与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通过参与治疗广州地区确诊病例,逐步形成了基于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院内中医诊疗方案。文章介绍了该院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该患者的中医病机和证候演变呈现典型的层次性,基本按照经典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的传变规律发展,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第7天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加味柴胡疏肝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影响。方法 复制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对模型大鼠粪便含水量、直肠内玻璃小球排出时间以及结肠黏膜中CCK含量(免疫组化法)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增加,直肠内玻璃小球排出时间缩短,结肠黏膜中CCK的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加味柴胡疏肝散、匹维溴胺能减轻以上肠功能紊乱(P < 0.05),降低结肠黏膜中CCK的含量(P < 0.05)。HE染色观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未见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CK染色阳性颗粒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柴胡疏肝散组及匹维溴铵组CCK染色阳性颗粒减少。结论 加味柴胡疏肝散能减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肠功能紊乱,该作用可能与其对结肠黏膜中CCK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明清医家治疗黄疸病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华医典》中明清时期的黄疸病医案,对医案的中药组成、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明清时期黄疸病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化湿、解表等药,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则以寒性和温性为主;药物多归脾胃经。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为主的核心药物群,具体药物包括:茵陈、茯苓、猪苓、白术、厚朴、陈皮、栀子、甘草等。结论:明清时期黄疸病的用药方面具有祛湿为先、重视脾胃、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等鲜明的特点,重治法而不重成方、用药均衡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