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关节的摩擦界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关节经过40年的发展,其假体设计、手术技术与固定方法已相当完善,许多假体已使用20~30年.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已从预防假体早期松动转到如何获得长期生存上.每年有许多年轻患者因股骨头坏死等原因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活动量的增大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对假体的使用时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TKA)在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特点。方法对8例膝关节严重创伤后形成的骨性关节炎施行了TKA手术,术中采用植骨、加装金属垫片的方法修复塌陷的胫骨平台,对内、外翻不稳的膝关节选择了CCK假体代偿由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不完全功能缺失,严重者甚至使用旋转型铰链膝,其他还有通过后方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来增加关节活动度。结果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8例由术前的平均42分上升至术后的平均88分(P<0.05),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76°升至术后的平均106°(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以上,平均2.1年,随访结束时膝关节评分平均82分(P<0.05),关节活动度平均93°(P<0.05)。结论根据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损伤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TKA手术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术中注意防止因骨折畸形愈合所导致的技术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应用带桡侧指固有血管蒂的食指岛状皮瓣修复临床上 12例不同受伤机制的拇指掌侧皮胀坏死 ,观察其临床效果 ,并与传统方法比较。带桡侧指固有血管蒂的食指背侧皮瓣以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 ,在修复拇指掌侧皮肤坏死方面优点突出。认为应用带桡侧指固有血管蒂的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掌侧皮肤坏死较传统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2月~2012年8月,我科在治疗4例肩关节前脱位合并大块型大结节撕脱骨折中,由于未使用麻醉,急诊施行手法整复时发生了医源性的肱骨近端骨折,使原先属于简单的Neer二部分骨折合并脱位变成了复杂的三部分骨折合并脱位,后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半肩置换手术方得以解决,笔者总结教训,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52~78岁。均为跌倒时手掌或肘部撑地导致肩关节前脱位合并大块型大  相似文献   
5.
全膝置换术后的髌腱短缩及其临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膝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后的髌腱长度变化,置换髌骨对髌腱长度的影响,髌腱长度变化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方法2002年5月~2003年12月对49例55个关节行初次全膝置换手术。包括48例骨关节炎、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7例做了外侧支持带松解,测量术前的髌腱长度及术后1年的髌腱长度和膝关节活动度,按是否置换髌骨分成两组,对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年,髌腱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短缩(P<0·01)。在短缩大于10%的发生率上,换与不换髌骨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髌腱短缩和关节活动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全膝置换术后存在髌腱短缩的并发症。置换髌骨对髌腱短缩没有影响。髌腱短缩可能是导致术后活动度损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止血带是否会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加重各项不良并发症。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52例拟行初次TKA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分为2组:使用止血带组(A组)和未使用止血带组(B组),每组26例。A组:男11例,女15例;年龄69 ~ 76岁,平均72.5岁。B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67 ~ 77岁,平均72.9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股四头肌活检观测股四头肌肌肉的病理改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肿胀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结果 A组病理切片示股四头肌溶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B组为正常肌肉组织。A组术后1、3、7及14d小腿肿胀程度、膝关节周径及股四头肌肿胀程度的增加率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h、1d、3d、5d、7 d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4d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3d、7d、14d及1个月膝关节自主活动度均高于A组,术后1、3、7、14d直腿抬高度数也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中使用止血带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加重各项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国人髌骨的髌股接触率比较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国人髌骨内外侧软骨面的髌股内外侧接触率,探讨其在国人髌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方法选取W ibergⅡ型的新鲜冷冻膝关节尸体标本10具,利用Instron 8501生物力学测试仪,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节屈伸过程,用压敏片法测量各屈膝度髌骨内外侧软骨面的髌股接触面积,计算出髌股接触率。结果各屈膝度髌骨外侧软骨面的髌股接触率明显大于内侧(P<0.01),屈膝早期(20°~60°)甚至高出1~2倍。结论在国人髌股关节假体的设计中,其髌骨假体应以W ibergⅡ型为模板,采取偏心型设计,将更符合国人髌骨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OCM入路下Metha短柄假体植入的手术技术和早期效果.方法 对12例髋关节晚期伤病患者(13髋)采用髋关节OCM入路下Metha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3天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术后1个月无需任何辅助完全负重行走.结果 12例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按Harris 评分为88~96 分.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深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etha短柄具有外形小巧、依靠干骺部固定的优势,同时也保存了股骨近端的骨量.配合OCM入路,注意正确的植入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伸直位骨性强直膝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伸直位骨性强直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0 年6月至2007 年6 月, 对10 例伸直位骨性强直膝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男4 例, 女6 例;年龄29~63岁, 平均49 岁。双膝关节置换2 例, 单膝关节置换8 例。强直性脊柱炎3 例, 类风湿关节炎2 例, 血友病性关节炎1 例, 创伤性关节炎3 例, 化脓性关节炎1 例。膝关节均处于伸直位骨性强直畸形, 活动度0°,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32.5±10.26)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10 年, 平均5.3 年。末次随访时HSS 膝关节评分提高至(87.75±6.45)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68, P=0.000)。关节活动度提高至97.08°±11.57°,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3, P=0.000)。术后发生皮肤坏死2 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 例、假体周围骨折1 例、假体深部感染翻修1 例。术后X线复查未见假体松动。结论 采用髌旁内侧入路、股四头肌切开、二次截骨加软组织松解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矫正伸直位骨性强直膝关节畸形, 配合正确的康复锻炼, 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髌骨切除病人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将 9例髌骨切除术后病人的TKA手术效果和正常病人的TKA手术效果对比。结果 :髌骨切除组的 7例病人疼痛完全缓解 ,另 2例病人仍有持续性疼痛。对照组病人的疼痛全部缓解。髌骨切除组病人的平均术前活动度是 78° ,术后为 90°。其中的 2例病人分别因为无菌性胫骨部件松动和感染而接受翻修术。对照组病人的平均术前活动度为 82° ,术后为 83°。对照组没有一个病人出现并发症。结论 :尽管髌骨切除术后的TKA病人有多种并发症 ,但是这一手术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