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伤寒论》条文的症状特点并构建症状分类体系。方法 基于知识元标引方法提取症状知识元,并将其拆分至语义层面,同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将症状逐级编码与归类,构建三级框架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取510条症状知识元、1 361个症状语义,最终将《伤寒论》症状归纳为全身症状、心下脘腹症状、二阴症状、心神症状、头面五官症状、四肢症状、胸胁症状、颈项背腰症状8种类属。结论 通过扎根理论所形成的《伤寒论》症状分类体系与现有中医症状分类虽有相似之处,其中全身症状、心下脘腹症状、心神症状等和后世分类多有不同,体现出本书内容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伤寒论》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厘清张仲景辨析病因病机的思路和特点,以补充相关研究并指导经方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知识元标引的方法将《伤寒论》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内容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然后运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将所得资料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 共提取出“病因”知识元213条,“病机”知识元327条,构建了《伤寒论》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其中包括5类病因:外感病因、误治病因、病理产物病因、虫病因、复发病因;11类病机:脏腑病机、六经病机、阴阳病机、寒热病机、虚实病机、气血病机、表里病机、外感病机、荣卫病机、津液病机、三焦病机。结论 《伤寒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天人相应、阴阳学说等为指导,立足于人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基础,阐发疾病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更是遣方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偏头痛的古代方剂,挖掘其用药和时代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不同时代药物种类、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频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分析挖掘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中药和药物关联情况。结果:共筛选出266首方剂,涉及337种中药,各年代方药不全相同,但均喜用温性、苦味或辛味,归肺、肝或脾的中药。其中,最核心的中药为川芎、防风和当归,并常用甘草、细辛、防风和川芎相配伍。结论:各年代医家辨治偏头痛用药不尽相同,但其用药思想包括性味归经等基本相同,从汉唐至清代整体一脉相承,总不离祛风、活血、止痛和从肝论治,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收集整理古代治疗偏头痛的方剂,分析其服用法与相应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偏头痛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中医古籍知识共享服务平台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载治偏头痛的方剂,统计主要服用法对应方剂的组成药物及其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并进行复杂网络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386首方剂,以散剂内服、丸剂内服、汤剂内服、鼻腔给药和皮肤给药五种服用法为主,相应方剂为128、117、19、88和27首,方药性味多为温、辛、苦,归经多为肝、脾、肺,多具有止痛、祛风、燥湿与活血等功效。三种内服法方剂多含川芎、甘草、防风、白芷、细辛、荆芥、当归等辛散通行之药,川芎与白芷、甘草、防风、细辛常配伍应用;外用法方剂内除常见祛风除湿活血药物,还常用竣猛之品或矿物、树脂药,如鼻腔给药方剂中的石膏、芒硝、雄黄、乳香、没药、麝香、草乌、川乌、大皂角、全蝎等,皮肤给药方剂中的草乌、川乌、穿山甲、天南星、半夏、大黄等。结论 五种服用法的方剂用药思路基本相同,但内服法和外用法的方药选用互有异同。临床可通过辨析偏头痛患者的病况,选用适宜服用法及相应的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以冀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伤寒论》中误用汗法、误用下法及汗下乱投后所致变证的中医证素分布及仲景救误治疗用药规律。方法 借助中医古籍“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系统抽取《伤寒论》误治相关条文中误治类型、证候、中药等数据并提取证素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MATLAB、Graph Pad Prism等软件及Hiplot平台,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相关证候、证素、中药以及其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并可视化展示。结果 误治后出现证候频数最高为发热(5.43%)、腹泻(5.14%)、脘痞胀(4.83%)等。误用汗法最易出现汗出(6.54%)、谵语(5.61%),病位多在肝、表、心神、胃,病性以热、阴虚、气滞、闭、动血为主,且表→血热、热(支持度44%,置信度63.64%)间关联较强;误用下法最易出现腹泻(7.51%)、发热(6.93%),病位在脾、胃、肝、小肠、大肠,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阴虚、阳虚,且胃→气虚、气滞(支持度58.33%,置信度80.95%)间关联较强;汗下乱投最易出现烦躁(9.43%)、脘痞胀(7.55%),病位多在肝、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设计、构建《伤寒论》知识图谱,梳理古籍文字的逻辑关系并可视化展示,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充分利用潜在价值。方法 首先探讨知识图谱的基础理论与构建技术;其次采用人工标引的方法提取《伤寒论》中语义实体,梳理语义关系,利用Python处理所形成的逻辑数据,并基于Neo4j构建知识图谱,将古籍条文以“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储存和展示。结果 知识图谱的模式层定义了病证、证候表现、脉象等12种语义类型,形成13种语义关系及其约束规则;数据层从《伤寒论》中共提取3731个节点和5416条连边;构建出具有中医诊疗逻辑的知识图谱,可形成病-证、方-证、方-药等关系网络,实现逻辑推理和智能问答应用。结论 改进了以往中医药知识图谱结构欠缺逻辑的不足,为《伤寒论》服务于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等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即未来中医古籍知识可视化、中医药知识服务智能化以及方药推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MXFT)干预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iw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MXFT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偏头痛的相关靶点;运用STRING 11.5平台对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建立潜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1做MXFT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筛选度值较高的核心靶点;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核心靶点与其映射成分的结合强度,将对接结果较好的核心靶点进行动物体内实验验证。选用SD大鼠4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MXFT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给予佐米曲普坦片,治疗组给予MXFT高、中、低剂量干预。成模后隔日1次观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及疼痛阈值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大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水平。免疫组化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D大鼠三叉神经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又称MAPK1/3)、蛋白激酶B1(Akt1)、蛋白激酶Cα(PRKCA)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MXFT治疗偏头痛的核心靶点为MAPK1、MAPK3、Akt1、PRKCA等;主要通路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MAPK1、MAPK3、Akt1、PRKCA、PRKCB、PRKCG与其映射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挠头次数显著增加(P<0.01),疼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挠头次数显著减少(P<0.01),疼痛阈值显著提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CGRP、ERK2、FOS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三叉神经节中Akt1、ERK1/2、PRKCA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浆中CGRP、ERK2、FOS蛋白水平,三叉神经节中Akt1、ERK1/2、PRKCA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MXFT抗偏头痛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扩张、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神经元过度活跃等多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伤寒杂病论》的标引方案与知识表示方法,将自然语言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逻辑数据,并指导伤寒金匮类古籍的开发利用。方法 基于知识元理论,采用标引与知识图谱技术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知识进行抽取和表示。结果 通过深度标引《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共获得923个知识体、6 204条知识元、10 607条语义、3 690条语义关系,形成了标引方案,并构建“病脉证并治”知识图谱,展现了张仲景“辨病→平脉→析证→定治”的临床诊疗思维模式。结论 通过分析中医古籍的知识结构与内核,先创建适配的标引模板,再进行标引的策略有助于深度获取古籍中的动静态知识,标引逻辑数据与知识图谱的形式则有利于计算机对多粒度、相互关联的古籍知识进行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古籍“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体系,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制定词汇过滤策略、选词范围、选词原则等,构建4种重大疾病(脑卒中、心力衰竭、肝硬化和糖尿病)的中医古籍叙词表树形结构,为后续4种重大疾病的中医临床术语知识框架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