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 要 目的: 综述多烯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方法: 通过查阅近五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将多烯紫杉醇口服、植入、透皮、直肠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应用进行概括与分析。结果:多烯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给药方便,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率低。结论: 多烯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有着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主动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介绍前列腺癌主动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前列腺癌作用靶点为基础的主动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 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等作为靶点,应用抗体、适体或者多肽靶向修饰的脂质体、胶束、纳米粒、前体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将药物有效传递到前列腺癌靶组织、靶细胞,提高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结论 主动靶向前列腺癌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药学交叉学科。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自行降解,将其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具有独特优势。它的二维空间可以对药物分子进行负载,板层结构和组成可调变,表面带正电荷以及多羟基性质使得LDHs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进行改性从而实现多功能化。基于LDHs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目前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从LDHs的靶向药物运输、生物成像以及二者联合方面介绍了LDHs纳米材料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分析总结了其生物相容性相关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BL+CBL教学方法在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九江学院2008级和2009级药学本科班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实验组采用PBL+CBL教学方法,考察实验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及反馈,并对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BL+CBL教学法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期末考试平均分比对照组高出6.96分。结论 PBL+CBL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乙二醇壳聚糖-胆固醇接枝物(CHGC)载多柔比星(DOX)自聚集纳米粒,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透析法制备乙二醇壳聚糖-胆固醇接枝物载多柔比星纳米粒(DCN);应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定载药纳米粒的Zeta电位、粒径与形态,考察DCN的稳定性;以pH(5.5,6.5,7.4)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释放介质,考察DCN的体外释放行为;采用HPLC测定多柔比星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随着投药量的增加,DCN的载药量、Zeta电位和粒径增大;粒子形态呈球形;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释放介质的pH值越低,药物释放越快,且释放速率随着纳米粒载药量的增大而降低;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DCN-10组的AUC(0-∞)是游离DOX组的5.84倍(P<0.01);DCN-10组的MRT0-∞是DOX组的21.90倍(P<0.01)。结论 CHGC作为高分子药物载体材料,载多柔比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具有缓释和pH依赖特征;DCN能够在血液中长时间滞留,明显提高DOX 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以CHGC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客观、充分地了解学情,为专业课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从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对目前学习与成绩评定的满意度4方面对大二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学习要求强烈,但主动性与持久性较差;创新思维与能力中等,创新意愿强烈;团队协作精神不足,个人能力较强;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不高。结论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技能培养,并进行学习主动性与持久性教育,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通光散乙醇提取液经树脂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优选,以二氢肉珊瑚苷元为指标测定总甾苷含量.结果:吸附工艺的最佳条件为A3B2C2D3,即药液浓度为4mg·mL<-1>,温度为45℃,流速为2.0BV·h-1,径高比1:10,解吸附工艺的最佳条件为A2B3C2,即洗脱剂用量8BV、洗脱剂温度65℃、洗脱流速2BV·h-1.结论:通光散的乙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吸附纯化后总甾苷含量明显增加,本研究为通光散中总甾苷的制备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中药现代化7种高新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酶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查阅和整理近5年国内外文献。结果:这7种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样品前处理、样品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探究中药作用机制、质量标准的制定、监测临床用药、新药研究开发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结论:这些技术的应用必能加速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磷酸神经鞘氨醇(S1P)对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向成熟肌细胞分化?形成肌管的作用,探索定向诱导肌分化的途径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含不同浓度S1P的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收集细胞,在相差显微镜和共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成肌细胞分化的早期特异性标志-肌球蛋白和生肌素表达的改变?使用磷酸神经鞘氨醇激酶(SphK)活性抑制剂DMS和HACPT后观察S1P对骨骼肌成肌细胞的生肌素表达的作用?【结果】 S1P能明显促进骨骼肌成肌细胞细胞形成肌小管,诱导2 ~ 3 d开始有肌管形成,之后肌管越来越多,到6 ~ 7 d达高峰;同对照组相比随S1P浓度增高,细胞核生肌素阳性率逐渐增高(P <0.01);SphK活性抑制剂抑制S1P促进骨骼肌成肌细胞生肌素阳性率的增高(P < 0.01)?【结论】体外S1P可能通过提高SphK活性调节成肌细胞向成熟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