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卫生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工作,将指定本省脑炎较多地区的医师四人,于本年度九月中旬,前往北京市学习运用中医温病原则治疗乙型脑炎的经验。由于中央卫生部的支持和领导,及北京市参加这一工作先进同志的亲切协助,进行了临床见习,还温习了他们所治疗的病例,并加以相互讨论,同时又参加了中央卫生部召开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经验交流座谈会”听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虽然  相似文献   
2.
泻白化血汤     
一、药物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二、适应证;支气管扩张咯血。三、制法:上药除三七粉外,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四、用法:症状较轻者,每一日一剂,上下  相似文献   
3.
阴水治验     
李某,男,8岁,1980年4月3日初诊。患儿因反复水肿一年余,曾在上海某医院检查:尿蛋白(卅),血总蛋白66g/L、白蛋白24g/L、球蛋白22g/L、胆固酵11.5mmol/L、血沉95mm/h,诊断:类脂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服强的松一年来,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欠佳,水肿乍消乍长,后延任师诊治。诊查所见:患儿一身悉肿,面色灰黯,精神倦怠,  相似文献   
4.
养阴法用于阴虚燥热证,具有补益真阴的作用,若用之得当,往往能起安正挽危的效果。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特点,随证适当加入补气药或酌情配用温阳药等,以期气阴两补或水火相济。再则,养阴药皆甘寒滋腻之品,故用时必须注意脾胃的消化功能。以下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养阴兼益气患者郭×男 18岁住院号3223  相似文献   
5.
仲景苓桂术甘汤,为治疗中阳失运,水饮内停,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水停心下,痰饮咳喘等证的名方。兹将临床运用的点滴经验,简介如下: 一、眩晕李××,女,35岁。1981年7月12日就诊。因天气炎热,过食瓜果冷饮,发作头目眩晕,胸闷不畅,泛泛作恶,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证属脾阳不振,痰饮内停,上蒙清阳,治予温阳化饮。处方:茯苓15克,桂枝、炒白术、法半夏各10克,炙甘草6克。二剂。药后眩晕消失,诸症悉平。[按]本例属脾阳不振,痰饮内停,清阳被蒙之证。故用本方温阳化饮,振奋脾阳,加法半夏一味,意在和中止呕,加强化痰蠲饮之功。  相似文献   
6.
温热病是多种急性热性病的总称。其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病势重。笔者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以来,对于本病的诊治,除遵循叶、吴的学术思想外,常从“热、痰、虚”象去推敲琢磨,辨证施治,确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兹不揣谫陋,爰举验案如次,就正于同道。暑温案(热、痰并重型)周××女3岁。患儿因发热四日,时有呕吐,抽搐,神志不清,收治入院。入院后,西医诊断为“乙脑”,经用西药处  相似文献   
7.
一、燥湿培土化痰湿赵××,男,63岁,1983年6月24日初诊。患者多寐欲卧三月余,日趋严重,伴胸闷、纳差、痰多、泛恶,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查脑电图未见异常。证属痰湿困脾,脾阳不振。治拟燥湿培土,以化痰湿。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川朴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3剂。复诊:药后患者多寐明显好转,白腻苔渐化,脉象缓而有力,惟仍感痰多、胸  相似文献   
8.
本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医方考》名刘草窗痛泻要方,用以治疗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弦之证,为泻肝补脾之法。按照现代医学诊断的病种或病程中某一阶段,根据中医辨证,凡属于因情绪影响而发作性腹痛泄泻,见舌苔薄白、脉象弦的患者,尝以本方随证加味、屡获满意效果。现举小验数则,以示本方功效之一斑。例一、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朱××,男,56岁。腹痛腹泻,病程十  相似文献   
9.
泻白化血汤是由宋代医家钱仲阳的泻白散(桑白皮、甘草、地骨皮、粳米)和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化血丹(花蕊石、三七粉、血余炭)综合而成。本方具有清肺泻火、止血生新之功。笔者多年来,师其方义,并加减化裁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以下简称支扩咯血),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近二年来,运用本方治疗的53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血吸虫病的早期患者已经罕见,但晚期血吸虫病在中医临诊时尚可见到,因此讨论“晚血”的诊治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类似记载并不少见,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发病之初体乍冷乍热”,“不治乱下脓血”,最后出现“腹胀满如蛤蟆”。唐·孙思邈《千金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