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文军  ) 《全科护理》2014,12(8):719-7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膜外途径前列腺癌根治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对25例前列腺癌病人进行手术,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充分做好肠道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提高病人盆底肌康复锻炼及尿控能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结果]25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0min~240min,15例术后早期出现尿失禁,经行盆底肌训练及膀胱训练等辅助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出血、狭窄,经行狭窄部位电切后治愈,术后1月后复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降至正常范围。[结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精心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幼虫的基本生态习性 ,掌握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和现场控制效果 ,为制定登革热应急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幼虫采用 3~ 11月孳生地阳性率调查、人工容器诱卵法与自然界阳性率比较、采集不同水质进行理化分析 ;成虫采用帐诱法和人工小时法比较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动态 ;用人诱法观察室内外叮咬频率与光照、温度的关系 ;用幼虫浸液法和模拟现场试验法观察几种杀虫剂的LC50 和持效。结果  ( 1)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 4~ 11月 ,6~ 8月为高峰 ,人工容器法白纹伊蚊幼虫出现期为 5~ 11月 ,比自然界晚 1个月 ,幼虫高峰与自然界基本一致 ;( 2 )白纹伊蚊幼虫分布十分广泛 ,郊区高于市区 ;以轮胎集中堆放处、公园、废品收购、居民区、建筑工地的孳生率较高 ;幼虫孳生场所以轮胎、缸罐、养花容器、盆桶、瓶等小容器为主。喜欢孳生在 pH均值为7.3 4~ 7.5 6、氯化物均值 46.43~ 98.97mg/L、溶解氧均值 3 .2 167~ 3 .161mg/L、亚硝酸盐氮均值 0 .10 8~0 .0 43 5mg/L的水质中 ;城区与郊区白纹伊蚊孳生与非白纹伊蚊孳生的水体理化指标有所不同 ;( 3 )白纹伊蚊成虫出现期为 4~ 11月 ,成虫高峰为 6~ 8月 ,两种成虫监测方法捕获的成虫数量以帐诱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的现状及滋生习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的现状及登革热发生的危险程度,了解媒介蚊虫(白纹伊蚊)的滋生习性与分布,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4-11月每月在长宁、闸北、卢湾、嘉定、闵行5个区的居民、单位内外的不同环境和容器中采集伊蚊幼虫,检查伊蚊幼虫滋生阳性率,采用人诱法监测伊蚊成虫的叮咬频率。结果:在上海地区尚未发现埃及伊蚊存在,登革热的媒介为白纹伊蚊;该蚊幼虫出现期为4-11月,数量高峰为6—9月;6—9月间白纹伊蚊幼虫的房屋指数为8.90%,容器指数8.59%,布雷图指数12.19%,幼虫密度指数为2.16;成虫的叮刺指数8.3只/30min,监测值达到WHO三级;其媒介数量能达到引起登革热流行的程度;白纹伊蚊幼虫滋生广泛,但以轮胎、缸罐、花盆、竹节等小容器为主;城乡间、不同房屋结构的住区间、不同单位间的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其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一旦传染源进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登革热的发生与流行,应密切关注。必须加强对媒介种群数量动态和媒介能量的监测工作,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两种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现场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现场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诱卵杯、诱蚊诱卵器在现场的使用技术,为推广现场应用和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06年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10月),选择3个市区、1个郊区的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医院的绿化地带,分别放置含有脱氯水或稻草浸出液的WHO诱卵杯、诱蚊诱卵器,观察其在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放置时间内的幼虫阳性情况,并于8-10月在实验环境周围同步检查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研究2种监测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关联度。结果(1)诱卵杯幼虫阳性指数为43.16%,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指数为27.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1),诱蚊诱卵器6-10月诱蚊密度指数(MDI值)在1.79~1.38之间,平均1.56。(2)以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前者的成蚊容器阳性率、MDI值和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后者,诱蚊诱卵器中稻草浸出液成蚊阳性率是脱氯水的2倍左右。(3)用含有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的2种容器进行监测,发现在市区和郊县环境放置14 d后幼虫阳性率和幼虫密度均明显高于7 d。(4)放置在地面的诱卵杯和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28.12%;而放置在离地1 m处的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6.67%和9.38%,表明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诱卵杯高度间:χ2=23.74,P≤0.01;诱蚊诱卵器高度间:χ2=3.70,P≤0.05)。(5)8-10月现场实验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627;与HI,r=0.9832;与CI,r=0.9817;与BI,r=0.7498),诱卵杯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4574;与HI,r=0.9751;与CI,r=0.6313;与BI,r=0.5301);诱蚊诱卵器获得的阳性指数与诱卵杯阳性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801)。结论2种监测方法均能够用于现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开口方向放置黑箱的捕蚊效果,探讨蚊虫黑箱法的操作规范.方法 不同开口朝向放置法以及24h昼夜观察法.结果 不同开口朝向黑箱的捕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82,P<0.05),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蚊最多;24 h昼夜观察捕获结果表明,蚊虫入箱高峰主要出现在清晨(05:00--07:00)和傍晚(18:00--20:00),各个时段均以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获蚊虫最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9.56,P<0.05);人工小时法和黑箱法成蚊季节消长趋势一致,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r=0.696,P<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的蚊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4,P>0.05),蚊虫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1.13,P<0.05).结论 黑箱开口朝西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可适用于常规蚊虫监测以及特定场所蚊虫控制评估.  相似文献   
8.
灭得优对蟑螂和蚊虫杀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6%灭得优油剂和乳油对现场蚊虫和蟑螂的杀灭效果.方法对蟑螂用08型喷雾器沿缝隙常量处理,蚊虫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结果在轮胎堆放场、公园和居民区用6%灭得优油剂喷洒4 h后,RPI值为0~2.2,但持效时间3种场所却相差较大,公园持效最短,不超过2 d(用药2 d后RPI为98.9),轮胎堆放场持效最长,超过4 d(用药4 d后RPI为53.0);6%灭得优乳油1:50稀释,在3个场所灭白纹伊蚊24h杀灭率大于99%.结论6%灭得优油剂用于现场对白纹伊蚊具有较好的快速杀灭作用,6%灭得优乳油用于饮食行业灭蟑螂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探索快速有效控制白纹伊蚊成虫的药物,为化学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居民小区使用ULV喷洒技术喷洒10%"卫豹"胺.氯菊微乳剂和4.5%杀虫悬浮剂,采用叮人法、孳生地阳性率考核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结果10%"卫豹"胺.氯菊微乳剂(应用剂量0.33~0.34ml/m2)4.5%杀虫悬浮剂(应用剂量0.12~0.30ml/m2)喷洒后2h、1d、4d、7d后,叮人率指标相关密度指数值均小于40,该药对白纹伊蚊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种药物喷药后1d和7d,RPI值均50。结论在居民小区,10%"卫豹"胺.氯菊微乳剂和4.5%杀虫悬浮剂2种药物均能取得较满意的控制白纹伊蚊成虫效果并维持7d的控制效果,对孳生地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现场应用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科学评价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现场应用效果,探索适合于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蚊虫———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方法在2005年7~9月白纹伊蚊数量高峰季节,选择3个地区的居民小区、医院、学校、公园、单位等绿化地带,用诱蚊诱卵器与陶瓷容器或黑色塑料杯子,同步比较诱捕白纹伊蚊成蚊、卵的效果。结果在现场诱蚊诱卵器平均诱蚊指数达到29.58%,平均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1.48只白纹伊蚊成蚊,蚊虫进入诱蚊诱卵器后有2.91%的白纹伊蚊逃逸;诱蚊诱卵器投放后2、3、5、7 d内,诱蚊指数有很大的差异,χ2=126.134,P<0.001,诱蚊指数从投放后第2天的5.05%,增加到第5天的19.16%,第7天的31.29%;7~9月观察期间,9月诱蚊指数最高,达到了50.21%,χ2=56.21,P<0.001,而且平均诱蚊数也高于其他月份;诱蚊诱卵器的诱卵指数为31.42%,与配对同步比较的陶瓷容器或黑色塑料相比(35.64%),诱卵指数有一定差异,χ2=9.907,P<0.001,这种差异具有地区性;诱蚊诱卵器投放后第1天,产卵的雌性白纹伊蚊开始飞入,第5~6天为高峰,而产卵出现在第2天,第5~6天诱卵指数达到高峰。而同步的陶瓷容器或黑色塑料杯则在投放后第5~6天出现幼虫。结论现场试验初步证明,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具有较好的诱蚊指数和诱卵指数,能够取代常规的白纹伊蚊监测手段。但是在具体应用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监测技术,配套措施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