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琳  仪虹  刘志杰  鲁杰 《口腔医学研究》2014,(11):1069-1071,107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探讨WaveOne单根锉器械预备C形根管的成形效果。方法:成对收集具有C形根管的离体牙30颗,每对中2颗样本再随机自由分到两组:WaveOne Primary单根锉器械组(WP组)和ProTaper Universal组(PU组),每组15颗。两组分别用相对应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叠加预备前后C形根管根冠、根中、根尖部位横截面CBCT扫描图像,对牙本质切削量、遗漏面积百分比、根管预备时间、根管预备意外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WaveOne单根锉器械预备C形根管的成形效果进行评价。结果:WP组与PU组牙本质切削量、遗漏面积百分比在根冠部无显著性差异。在根中部和根尖部,WP组较PU组切削量大(P<0.01),而PU组遗漏面积明显较WP组多(P<0.01)。根管预备时间WP组显著少于PU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管预备意外发生情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WaveOne单根锉器械在C形根管的预备成形中相对操作简便、成形好、效率高,是较理想的C形根管预备器械。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检测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An)与龋齿放线菌(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Ao)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探讨An和Ao在唾液中的定植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指数(dmfs)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59名不同患龋状况儿童唾液样本,其中无龋组(dmfs=0)19名、中龋组(dmfs=4~6)21名和高龋组(dmfs﹥8)19名。提取细菌总基因组DNA,应用SYBR GreenⅡ模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唾液中的内氏放线菌及龋齿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所得数据应用SAS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氏放线菌占总菌的比例在三组中有显著差异(P〈0.05),在高龋组中显著高于中龋组(P〈0.0001),在中龋组与无龋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龋齿放线菌占总菌的比例在三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唾液中内氏放线菌的数量与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明显相关性;龋齿放线菌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20对不同龋状况母子口腔唾液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多样性。方法:分别采集20名不同龋状况儿童及母亲的唾液样本,提取细菌总DNA,进行16SrDNA的PCR扩增及DGGE,克隆测序分析。结果:母子口腔唾液中分别检出42、48个菌种,其共同菌种为37个,归属于16个菌属,同时,检出新菌种Megasphaeraspp.,且在无龋儿童及高龋母亲唾液中分别检出Abiotrophiaspp.和Olsenellaspp.两个特异菌属。无龋组母子唾液中嗜血菌属的相对数量显著高于高龋组(P〈0.001);无龋儿童携带的放线菌属相对数量也多于高龋组(P〈0.001);而链球菌属,奈瑟菌属低于高龋组(P〈0.001),而高龋组母亲口腔微生物中相对数量最多的为乳杆菌属,其次为放线菌属,奈瑟菌属,与无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母子口腔唾液菌群组成具有多样性,且随龋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力  仪虹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541-541
急性牙髓炎的特点是发病急、疼痛剧烈 ,由炎症引起的急性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 ,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现将我院1998~ 2 0 0 3年诊治的 997例急性牙髓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病因的归纳分析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 急性牙髓炎患者共 997例 ,男性 5 39例 ,女性 4 5 8例 ,年龄 18~ 75岁。1 2 临床表现 自发阵发性痛、夜间痛、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疼痛不能自行定位。2 结果2 1 细菌感染因素 ①龋病 :牙合面龋 185例 (18 5 6 % ) ,邻面龋 4 36例 (4 3 73% ) ;②牙周病 :逆行性牙髓炎 15 6例(15 6 5 % ) ;③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 :…  相似文献   
5.
于淼  仪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3):327-329,332
口腔是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人类口腔中大约有700多种细菌,多种细菌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龋病的发生、发展。多数研究已经表明,母亲是婴儿患龋的主要来源。随着人们对口腔菌群传播研究的深入,有研究显示还存在着其他传播方式,如父亲传播、水平传播等。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亲子间口腔菌群垂直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早期患龋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家兔牙髓对于全酸蚀刻作用的组织病理学反应,探讨全酸蚀刻对活体牙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8颗兔齿,在切牙唇面牙颈部备V类洞,随机分为4组,于各洞壁进行酸蚀、涂抹黏结剂:A组酸蚀15s,使用P14me&Bond NT黏结剂;B组酸蚀15 s,使用Single:Bond 2黏结剂;C组酸蚀30 s,使用Prime&Bond NT黏结剂;D组酸蚀30 s,使用Single Bond 2黏结剂.以上各组均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分层同化、充填,并分别于1天、3天、7天后拔除实验牙进行常规组织病理脱矿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下肓法评价牙髓组织的反应.结果①使用同种黏结剂时,酸蚀时间15 s各组与30 s各组中炎症细胞反应、组织结构紊乱评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使用不同种黏结剂时,7天后拔除实验牙中的Single Bond 2 15 s组炎症细胞反应评定结果高于Prime&Bond NT30 s组(P<0.05),其余各组各评定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别(P>0.05);③当剩余牙本质厚度小于500 μm时较大于500 μm时牙髓炎症细胞反应显著,且随着剩余牙本质厚度减小炎症细胞反应、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加重.结论①15~30 s内,酸蚀时间对活体牙髓组织无明显影响;②黏结剂的种类可能对活体牙髓产生一定影响,且SingleBond 2对牙髓组织的病理刺激略大于Prime&Bond NT;③剩余牙本质厚度对牙髓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在临床上尽量保证剩余牙本质厚度大于500 μm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急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管治疗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和最佳选择。但是 ,临床常见弯曲、细小、甚至堵塞的根管 ,由于炎症引流不畅 ,常常导致急性根尖周炎的发生 ,这一直是根管治疗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我科近年来应用超声技术大大提高了以上病例急症处理及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选择门诊患者 6 6例 ,男 34例 ,女 32例 ,共 70颗牙。1 2 适应症选择 ①塑化治疗失败后致狭窄或堵塞的根管引起的急性根尖周炎者 ;②炎症和增龄变化所致细小堵塞根管 ;③急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同时伴根管弯曲者。1 3 采用OdontosonM…  相似文献   
8.
陈明  刘平  仪虹 《黑龙江医学》2011,35(5):367-369
目的使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技术,检测2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嗜血杆菌和链球菌,分析其与临床症状产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患牙根管内细菌样本,提取DNA进行PCR-DGGE分析。结果嗜血杆菌在有症状组中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链球菌在无症状组中检出率高于有症状组(P<0.05)。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的根管中,嗜血杆菌、链球菌与临床症状的产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冷牙胶侧向加压与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后根管壁应力及其与牙本质裂纹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因正畸需要或牙周病原因新鲜拔除的人完整单根管离体牙40颗,采用冷牙胶侧向加压法、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分别对单根管前磨牙进行根管充填。应用医学3D图像编辑处理软件提取根管充填后的牙胶形态,通过特定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根管壁应力及其位置,并且分别在距离解剖根尖3、6和9mm处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观察牙胶形态和牙本质裂纹。结果冷牙胶侧向加压法的牙本质裂纹明显多于热牙胶垂直加压法,所产生的根管壁应力也高于热牙胶垂直加压法。结论冷牙胶侧向加压法的根管壁应力高于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并且易造成牙本质裂纹。  相似文献   
10.
1全酸蚀刻发展概述 全酸蚀刻(total—etching)是釉质和牙本质同时使用一种酸蚀剂进行酸蚀,使牙体发生一定程度的脱矿,通过完全溶解机械预备形成的玷污层,增加牙的表面积和粗糙度,获得树脂修复体的微机械固位,从而增强复合树脂与釉质粘接强度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