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反相HPLC法测定"肝立宁"胶囊中槲皮素的含量,以建立"肝立宁"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定量部分).方法: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肝立宁"胶囊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KROMASIL C18(4.6mmID×20cm,5u),流动相:甲醇-0.4%磷酸(60:40),流速:0.8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0nm.结果:按选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得三批"肝立宁"胶囊含量平均为0.3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8%,RSD为2.91%.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灵敏,可用于"肝立宁"胶囊的质量控制,胶囊中槲皮素含量暂定为不得低于0.30%.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缓释制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国俊  潘金火  陈军  蔡宝昌 《中成药》2011,33(12):2137-2140
由于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具有多成分和整体性的特点,其缓释性能的评价不能完全参照化学制剂的评价方法。本文阐述、分析了目前中药缓释制剂常用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包括体外释放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血清药理学等,结合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将PK-PD结合模型、代谢组学等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评价,并分析了这些方法评价中药缓释制剂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缓释性能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药羌活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 本实验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中药羌活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表示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本实验共分离鉴别出195个化学成分,其中77个化学成分匹配度都在90%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65.57%.其中含量高于1%成分的有15个,以(1R)-(+)-α-蒎烯含量最高(8.90%),其次是β-蒎烯(7.16%)、(+)-柠檬烯(5.27%)、4-萜烯醇(4.09%)、D,L-异龙旁酯乙酸酯(3.53%)、4-异丙基甲苯(2.65%)、桉油烯醇(2.52%)、3-蒈烯(2.30%)、β-桉叶醇(2.01%)、γ-萜品烯(1.96%)、愈创木醇(1.71%)、(+)-△-杜松烯(1.53%)、辛酸(1.24%)、γ-桉叶醇(1.09%)和环氧化蛇麻烯Ⅱ(1.05%).结论 本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中药羌活中主要挥发性成分,该方法稳定可靠,分析数据准确,可为后续羌活中挥发性成分的药效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当归四逆汤中单味药白芍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建立白芍水煎液和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明确成分传递规律;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白芍的Q-marker。结果建立了15批白芍水煎液和15批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并各指认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潜在的2个活性成分、8个核心靶点、13条关键通路,表明白芍主要通过这些成分、靶点、通路发挥作用,初步预测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白芍潜在的Q-marker。结论研究分析预测的Q-marker,为白芍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白芍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传统煎药工艺建立不同产地黄芪的HPLC指纹图谱,用于黄芪药材质量的评价。方法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15批不同产地的黄芪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选取了12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15批样品的相似度计算结果均大于0.990,说明各产地黄芪药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5批样品聚为4类;主成分分析采用3个主成分对黄芪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结果显示,甘肃民乐县所产批号为HQ-18001(S1)、HQ-18002(S2)和甘肃岷县所产批号为HQ-18007(S7)、HQ-18006(S6)的黄芪药材在所有样品中的综合得分位于前4名。结论建立基于传统煎药工艺的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以用于黄芪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在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减压真空干燥方式下的黄芪药材经炮制成饮片后,药效成分的提取动力学。方法 以传统水煎煮法对黄芪饮片进行提取,建立提取动力学模型,比较黄芪药材经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减压真空干燥3种初加工方式对饮片中4个评价指标(浸出物、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提取效率差异。结果 3种干燥方式导致黄芪药材切面品相不一,提取动力学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中减压干燥动力学拟合方程斜率最大,提取效率最高。结论 减压干燥方式4个评价指标的药材-饮片转移率高,干燥、提取速率快,可作为传统干燥方式的替代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不仅对药材品相有影响,同时对药材制成饮片及后续饮片制成制剂过程中评价指标的提取效率也有影响,说明干燥等药材初加工是药材-饮片-制剂品质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药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中药临床的疗效,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的基础。中药从种植开始形成高品质药材到临床能否发挥应有疗效,品质传递过程是重要保障,而其过程有无完整传递,需要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目前中药评价方法多以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且大多是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某单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对中药在生产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品质整体性变化缺乏关注,对中药品质从药材到制剂直至临床传递过程中的整体性评价方法还未有系统论述。针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可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及制定符合中药本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归芍方对斑马鱼眼部细胞凋亡模型的影响及其不同提取方法与药理作用间关系,进一步研究归芍方抗眼部细胞凋亡作用相关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30 h斑马鱼分为正常对照组、归芍方药材水提取物(ME)组、水提醇沉提取物(MEA)组和提取物配方(PS)组,于给药后24和48 h观察斑马鱼存活率。吖啶橙染色观察药物对斑马鱼眼部细胞凋亡的影响。将受精后30 h斑马鱼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人参皂苷Rg1组和低中高浓度ME、MEA、PS组。模型对照组给予10μmol·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人参皂苷Rg1组及归芍方各给药组于造模同时分别给予1μmol·L-1人参皂苷Rg1和10,50,100μg·mL-1ME、MEA及PS,培养18 h后观察眼部细胞凋亡数目。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线粒体mtDNA拷贝数变化。结果 归芍方各提取物100μg·mL-1及其以下浓度对斑马鱼存活率无显著影响;1μmol·L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是将传统制剂技术和现代剂型理论相统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与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也是紧密相联。该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各类人才的必修主干课程,也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