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分析非标准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自2007年初-2015年底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阿替普酶使用剂量,分为非标准剂量组(0.521~0.833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比较分析两剂量组溶栓24 h后颅内出血率、死亡率及90 d mRS评分情况。结果溶栓前mRS评分均为0分,其中非标准剂量组48例(0.521~0.833 mg/kg,中位数为0.7245 mg/kg);标准剂量组51例(0.9 mg/kg)。两剂量组溶栓前NIHSS评分中位数均为13分,发病到溶栓时间的均值分别为200.75 min和197.53 min。校正基线变量差异后,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8.33%vs 5.88%,P=0.727),死亡率(6.25%vs 9.8%,P=0.796),90 d患者生活自理比例(64.58%vs 64.71%,P=0.641)及获得良好预后比例(56.25%vs 49.02%,P=0.645)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具有与标准剂量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中国人群,阿替普酶最佳剂量可能处于0.6~0.9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针、头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虚证便秘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虚证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体针、头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服用酚酞片(100mg,qn),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结论:体针、头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虚证便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加音乐可编程电针仪治疗基底节性失语2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加音乐可编程电针仪治疗基底节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54例基底节性失语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9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加音乐可编程电针仪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自发谈话、言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总体疗效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 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加音乐可编程电针仪治疗基底节性失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4.
巨刺法为主治疗面肌抽搐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红燕 《中国针灸》1999,19(10):595-596
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共18例,均来自门诊患者。男3例,女15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多在3~5年之间。由本院神经科门诊诊为原发性面肌抽搐,其中1例曾行乙醇注射治疗。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主穴:阳白、四白、颧、上颧(颧穴上一横指处)、下关,以上各穴均取健侧,及百会、印堂、承浆、合谷。配穴:肝气抑郁型加太冲,肝血失荣型加血海,风邪阻络型加风池,肝风内动型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型加丰隆、风池。22 方法取主穴加辨证分型配穴,用30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出针后用梅花针轻叩健侧面部,以皮…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4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红燕  高聪 《新中医》2000,32(5):23-23
笔者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患者4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诊断明确的住院病人。男28例,女15例;年龄50~86岁,平均68岁。发病时间6小时~1年。其中脑出血7例,脑梗塞36例,患者具多发病灶或双侧发病史。2治疗方法2.1取穴 风池、完骨、翳风、廉泉、水沟、内关、照海为主穴,并根据病情选取配穴。2.2方法 取1.5寸毫针,风池、完骨穴按常规刺入1.2寸,得气后施用补法1分钟;翳风穴往喉结方向刺入1.5寸,以咽喉有麻胀感为宜;廉泉穴向舌根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联合基于体素分析方法(voxel-based analysis,VBA),探讨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白质的改变。方法 选取15例小脑型多系统萎缩(MSA-C)患者(病例组)及11例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全脑常规MRI及DTI扫描,采用SPM8(http://www.fil.ion.ucl.ac.uk/spm/software/spm8/)生成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FA减少累及双侧脑干、脑桥、小脑(小脑后叶、山坡)、额叶(额上回)、扣带回、边缘叶及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D升高累及双侧小脑(小脑后叶、小脑蚓)、额叶(额上、中回、中央前回)、颞叶(颞上、中回、颞横回)、岛叶、顶叶(缘上回、角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基于体素分析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以用于显示全脑微结构改变,对MSA有一定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在大脑皮质及软脑膜的中小血管上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脑血管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和(或)多发性脑叶出血、痴呆、认知和神经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