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的影响因素及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因2型糖尿病于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便秘的影响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及区分度进行验证。结果 年龄≥60岁、每周运动时间<2 h、血糖控制水平不佳、补充钙剂、自服通便药及焦虑抑郁情绪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的列线图模型,并经验证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H-L检验:χ2=5.183,P=0.486)和区分度(AUC=0.795,95%CI:0.770~0.820)。结论 本研究基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的6项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年龄、每周运动时间、血糖控制水平、补充钙剂、通便药及焦虑抑郁,建立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有利于医务人员筛查高风险患者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黄芪剂量的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气陷型内痔Ⅲ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内痔组织fibulin-3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不同剂量的黄芪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仅给予手术,不给予补中益气汤干预治疗,N=15)、中药1组(手术治疗前给予黄芪剂量为20 g的补中益气汤干预治疗,N=20)、中药2组(手术治疗前给予黄芪剂量为50 g的补中益气汤干预治疗,N=20)。评价补中益气汤治疗前后Ⅲ期内痔患者肛门坠胀、脱垂症状评分,并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痔组织中fibulin-3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补中益气汤干预后,中药1、2组患者肛门坠胀、脱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中药2组对肛门坠胀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中药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中药1、2组患者内痔组织的fibulin-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中药2组内庤组织fibulin-3蛋白表达较中药1组亦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黄芪的补中益气汤对脱垂性痔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黄芪的补中益气汤,但产生其差异的机制与对fibulin-3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程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8岁,因间断腹泻伴黏液血便9年,加重1年于2010年11月13日入住我院普外科.疾病发作期粪便呈暗红色,附着白色黏液,未见脓性分泌物,3~5次/d.无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自行缓解.体重无明显改变.体格检查:焦虑病容,全腹平,肌软,未及包块,肠鸣音5次/min.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已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遗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因素等[1,2],其中免疫因素在UC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体内的Treg细胞是一群具有负性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且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的T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主要是通过释放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抑制效应性T细胞,从而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和稳定。研究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一种新型开环肛门镜,应用于组织选择性直肠黏膜切除吻合术(TST)中,并评估此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Ⅲ、Ⅳ度脱垂性痔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使用开环肛门镜进行经肛吻合器手术。观察手术操作及完成情况、切除组织量、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肛门坠胀感、有无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止手术或中途变更手术方案。术中操作顺利,无器械异常、脱钉、不能击发等情况。术中出血少,未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平均手术耗时(21.3±5.5)分钟,平均切除组织量(11.6±1.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8±1.7)天。术后随访6个月,全组患者均未出现肛管直肠的临床狭窄及潜在的亚临床相对狭窄。 结论将开环肛门镜应用于TST中,可以实现选择性切除足够的脱垂黏膜,同时保存部分正常的直肠壁,可从技术源头上避免直肠狭窄、直肠阴道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术后疼痛、肛门坠胀感、排便感觉障碍等症状也相对较轻,可视为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8岁,因肛周流脓10余年,右下腹痛6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既往反复肛周脓肿病史,多次行瘘管及脓肿切开治疗未愈。6个月前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右髂窝脓肿,诊断为“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出现切口化脓性感染及腹壁瘘形成,瘘管造影提示腹壁瘘管与肛周瘘管相通。入院体格检查:右下腹轻压痛,腹壁外瘘口已闭合,肛周外瘘口流脓,可疑肛瘘内口位于截石位6点距肛缘3 cm处,后方肛管括约肌缺损,肛管壁及肛直环僵硬。影像学辅助检查:肛管MR提示骶前多发囊性病灶并感染,高位复杂性经括约肌型肛瘘(图1);腹盆CT并肛周瘘管造影提示右髂窝、右腹膜后腰大肌旁、骶前间隙多发脓肿及高位复杂性肛瘘形成(图2)。治疗经过:于我院行右髂窝脓肿彩超引导下置管引流、高位肛瘘切开挂线引流与骶前囊肿清创引流术,术中探查可见骶前间隙囊性病灶,边界模糊,尾骨及S3-4节段破坏,并予切除,清创彻底后分别经腹壁和骶骨旁置管,通过右骨盆直肠间隙将右髂窝和骶前间隙引流管相通。病理示:囊壁胰腺及幽门腺异位(图3)。术后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每天肛周切口坐浴、换药,双引流管定期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逐步更换小口径引流管至腹腔及骶前窦腔闭合。术后6周复查彩超示右髂窝及腰大肌旁脓肿消失;肛管MR示深部间隙脓肿消退,炎症减轻。出院后继续留置肛瘘引流挂线,随访至2014年10月23日无腹腔及肛周脓肿复发,“静止性”经括约肌型肛瘘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肛门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应用全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比较无痛结肠镜检查和普通结肠镜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术前行全结肠镜检查的333例肛门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病变患者为病变组(120例),未发现结直肠病变患者为正常组(213例)。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及检查方式进行分层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病变组患者的年龄为(48±14)岁,显著高于正常组的(42±1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病变组40岁以上患者的构成比为72.50%(87/120),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9.44%(84/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9,P〈0.05)。病变组男、女患者构成比分别为71.67%(86/120)和28.33%(34/120),正常组分别为62.44%(133/213)和37.56%(80/2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0,P〉0.05)。病变组结直肠病变包括息肉80例、肠炎30例、恶性肿瘤7例、炎性肠病7例、憩室5例、溃疡1例。无痛结肠镜在病变组和正常组中的应用率分别为51.67%(62/120)和54.93%(117/2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P〉0.05)。无痛结肠镜检查到达回肠末段的成功率为99.44%(178/179),显著高于普通结肠镜检查的95.45%(147/1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P〈0.05)。结论肛门良性疾病患者可能合并结直肠病变,建议40岁以上患者术前行无痛全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