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润肌丹油外用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清创换药,对照组同时予以PRP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以润肌丹油纱条外用结合PRP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28 d创面面积、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创面细菌阳性率,计算治疗28 d后创面缩小率、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抑菌率、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2组创面面积均明显缩小,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均明显增加,且治疗组治疗14 d、28 d创面面积均明显小于同期对照组,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创面缩小率、肉芽组织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组治疗14 d、28 d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抑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治疗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8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 例。治疗组选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口服,对照组选用通塞脉片口服,两组均以14 d 为1 个疗程,共观察4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踝肱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疼痛评分及红外热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的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5.28±3.27)分较观察组(6.65±2.6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的治疗组踝肱指数为(0.72±0.08),高于对照组(0.6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的红外热像温度变化情况为治疗组下肢左侧、右侧各部位足部温度高于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的治疗组VAS 疼痛评分为(3.80±1.24)分,较观察组(4.60±1.0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可有效缓解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慢性皮肤溃疡又称难治性溃疡,由于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差,血液循环障碍及抵抗力低下,在此基础上出现反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李令根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下肢慢性溃疡多为"毒""瘀""虚"夹杂的病机,故治以活血化瘀、益气敛疮,研制出院内中药外用制剂壳聚糖复合药膜,用于慢性难愈性创面后期,脓腐已去而肌难生者,临床疗效显著。壳聚糖复合膜的自然成膜性能使创面保持持久湿润,有利于溃疡"煨脓长肉",药膜中所含中药能通气血、补正气,共奏补虚祛瘀之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滋肾降糖方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并研究其对血清NO、eNOS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DKD脾肾阳虚证患者8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与针药联合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肾炎温阳胶囊治疗,中药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滋肾降糖方治疗,针药联合组给予常规治疗加滋肾降糖方联合温针灸背俞穴(脾俞、三焦俞、肾俞及膀胱俞)治疗,3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液及血清生化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 Upro)、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差异;左肾肾主动脉(MRA)、肾段动脉(SRA)、叶间动脉(IRA)各段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Vsmax)、舒张期血流速度(Vdmin)及阻力指数(RI)变化情况;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差异;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左肾肾动脉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血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圆利针伞形刺结合不同灸时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最佳施灸时间的筛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105例,按照灸时不同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5例。圆利针伞形刺,隔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7 d。于大椎穴至腰俞穴区施行长蛇灸1次,施灸时长分别为30 min、45 min和60 min,每周1次,共治疗4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指地距离(FFD)、腰背肌耐力、血清P物质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FFD、P物质、炎症因子CRP和IL-6均低于治疗前,静、动态肌耐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VAS、ODI评分、FFD、P物质、炎症因子CRP和IL-6均低于A组,静、动态肌耐力均高于A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高于B组8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