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症,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的类型及病变的侵犯范围相关.该病的影像学特征随着组织学不同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但浆细胞型与混合型影像学表现相关性不强,需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临床上需要根据该病不同类型选择针对性的治疗和预后措施.对其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项目、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2.
3.
经皮肾穿刺造瘘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UUTO)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UUTO患者,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待肾功能改善、机体状况好转或经引流及造影确定诊断之后,12例行经皮肾取石碎石术,11例行开放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例行开放肾切除术,4例行肾盂输尿管成型(3例加行取石)术,3例经造瘘管注射硬化剂治疗,3例行输尿管肾盏吻合术,3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输尿管松解术,1例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结果:3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全部病例均及时解除了上尿路梗阻,肾功能得到改善,或为进一步诊治创造了条件.在保肾治疗的35例,31例治愈出院;4例肾功能改善,维持在轻度氮质血症水平;4例肾切除患者和3例注射硬化剂治疗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经皮肾穿刺造瘘安全、有效,在UUTO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胎儿心轴异常与心脏结构异常相关性的初步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4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就诊及住院孕妇,胎龄在18~40周的胎儿.单纯随机选取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组和胎儿心脏正常组作对照.结果:心脏结构正常组胎儿均为左侧心轴,心轴平均角度分布(41.04±8.13)°.心脏结构异常患者中24例为左侧心轴,心轴平均角度分布(41.04±8.13)°,两组患者左侧心轴角度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结构异常胎儿其心轴发生异常的概率明显升高,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血压与左室电压、左室内径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电图描记 88例高血压病病人与 75例非高血压对照组的左室电压 (V5R) ,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室内径 (L VD)及左室后壁厚度 (L VPW)。结果 :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 (SBP)与 L VD和 L VPW呈低度正相关 (r=0 .2 6 2 ,P <0 .0 5和 r =0 .2 17,P <0 .0 5 ) ,与 V5R无相关 (r= 0 .0 5 3,P >0 .0 5 ) ;舒张压 (DBP)与 L VD和 L VPW呈低度正相关 (r=0 .378,P <0 .0 1和 r=0 .30 2 ,P <0 .0 1) ,与 V5R无相关 (r =- 0 .0 31,P >0 .0 5 )。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 V5R、L VD和 L VPW均无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与 L VD和 L VPW相关 ,控制高血压在正常范围可望能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住院的小儿肠套叠病例52例,回顾性分析其二维超声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检测套入肠管彩色血流的特征。结果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40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阻力指数明显增高,12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有明显肠梗阻、腹膜炎表现及继发性肠套叠等情况者提示临床不宜灌肠复位;所有病例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超声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后证实,4例出现肠坏死,34例复位成功,3例合并肠息肉,3例合并肠憩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百色市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经阴道分娩的在产后42 d常规盆底功能筛查中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身份证最后一位单双数情况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肌锻炼。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膀胱尿道后角与膀胱颈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膀胱尿道后角与膀胱颈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