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多巴酚丁胺对糖尿病足创面游离皮瓣修复术中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22年1—11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 其中男9例、女11例, 年龄44~75岁, 足部创面大小为5 cm×4 cm~20 cm×10 cm, 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记录麻醉诱导前、血管再通后10 min、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即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高6~10 mmHg(1 mmHg=0.133 kPa)]时、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的心率及MAP;血管再通后10 min及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 静脉推注造影剂吲哚菁绿, 采用红外显像仪观测皮瓣血流灌注情况, 计算皮瓣高、低灌注面积比;记录皮瓣切取面积、手术时长、输液总量、多巴酚丁胺的泵注剂量及使用总量、术中不良事件、术后皮瓣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及广义估计方程法分析。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患者血管再通后10 min心率与MAP均明显降低(P<0.05), 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  相似文献   
2.
游露  陈松  李姗姗  王勇  窦雪娇  张红 《贵州医药》2013,37(6):483-486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犬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CPB左肺缺血再灌注组(C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每组6只。于体外循环前(T1)、开放左肺动脉前(T2)、再灌注后2.5h(T3)三个时间点,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在T1、T3取股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肺动态肺顺应性(CD)及左肺功能的变化比例(FC)。结果 (1)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两组肺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但IPO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C组。(2)病理切片评分:CPB前两组肺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CPB后两组肺组织病理评分T3时点较T1明显升高(P<0.05);在T3时点C组明显高于IPO组(P<0.05)。(3)呼吸参数的变化:CPB前两组犬肺CD、OI及RI差异无显著性;但CPB后两组犬肺CD、OI逐渐降低,而RI则增加(P<0.05);在T3时点IPO组CD、OI明显高于C组,RI则低于C组(P<0.05)。(4)肺功能的变化比例(FC):T3时点与基础值相比,两组肺CD、OI及RI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IPO组比C组恶化程度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提高CD及OI,降低RI,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从而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七氟醚后处理对体外循环(CPB)犬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 ,随机分为两组(n=6) ,左肺缺血再灌注组(C组)、七氟醚后处理组(Y组).两组犬麻醉后行双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股动、静脉穿刺置管测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压(CVP) ,开胸并建立犬CPB.C组犬左肺行缺血再灌注 ,Y组左肺缺血再灌注后行七氟醚后处理.分别于CPB前(T1)、开放左肺动脉时(T2)及停机后2h(T3)取肺组织 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 ,取股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和动态肺顺应性(Cd).结果 (1)光镜观察 :两组犬肺组织破坏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两组T1、T2 时点肺组织无明显差异 ;T3 时点C组肺组织破坏最为严重 ,Y组肺组织破坏程度明显低于C组 ;(2)病理学评分 :两组T3 时点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T1、T2 时间点 ,Y组病理评分明显低于C组(P<0 .05);(3)呼吸参数变化 :随时间推移两组OI和Cd明显降低而RI明显升高 ,T3 时间点Cd和OI ,Y组明显高于C组(P<0.05) ,而RI ,Y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七氟醚后处理可提高体外循环犬的OI、Cd ,降低犬RI ,对犬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课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科实习同学2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名:传统课堂教学组(A组)和微课组(B组),A组同学接受课堂上关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理论授课,而B组同学发放微课,学生和教师从几个不同方面相互评价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满意总分分别为A组(67.4±8.6)分,B组(88.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5,P 0.001);老师对学生的满意总分分别为A组62.5±7.9,B组7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8,P 0.001)。结论微课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实习教学中效果良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转流(CPB)中超滤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在CPB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无超滤组(W组)和超滤组(UF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开胸后建立CPB。W组:CPB中不进行超滤;UF组:CPB复温至32℃时开始超滤,直至停机。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T0)、升主动脉阻断后10min(T1)、UF组在超滤时/W组在鼻咽温复温至32℃时(T2)、停机时(T3)、术后24h(T4)和术后36h(T5)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浆粘度(PV)、红细胞刚性指数(IR)、变形指数(TK)和聚集指数(Agrbc);同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记录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超滤液量;术后随访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ICU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输血量、引流量和尿量的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T3时PV明显降低(P0.05);T1~T5时IR、TK、Agrbc明显降低(P0.05)。与T2时比较,UF组T3~T5时IR、TK、Agrbc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OI明显增大,RI明显减小,T4、T5时OI明显减小,RI明显增大(P0.05)。与W组比较,UF组T5时OI明显增大,RI明显减小;UF组患者ICU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滤可改善CPB后的肺功能,有利于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恢复;而对红细胞的流变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7年7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14例(17膝)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男11例(13膝),女3例(4膝);年龄20~48岁,平均37岁。瘢痕形成8个月~24年,平均5年。瘢痕范围上至大腿上段,下至小腿中段,两侧至腘窝内、外侧,均无破溃。瘢痕挛缩后范围为12 cm×10 cm^30 cm×22 cm。术前膝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vity of motion,TAM)为30~115°,平均69°。患者坐轮椅4例,扶双拐行走5例,跛行3例,半蹲行走2例。根据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术前患者膝关节功能可3膝,差5膝,很差9膝。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得矫正;TAM为70~145°,平均125°。可足底负重行走,患者步态较术前均有所改善。5例术后可不扶拐行走,仅轻度跛行;2例坐轮椅患者术后可扶拐行走。末次随访时根据秦泗河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膝、良5膝、可3膝,较术前显著改善(Z=–3.677,P=0.000)。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体外循环(CPB)犬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杂种犬N =12,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IP组(Y组),麻醉后行双腔气管插管,开胸建立CPB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在左肺行缺血再灌注,Y组在阻断左肺动脉前进行IP.于CPB前(T1)、阻断左肺动脉前(T2)、停机时(T3)、停机后2h(T4)取肺组织称湿、干重及行光镜学检查.在T1、T3、T4时点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结果 ①湿、干重比:组内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5);组间Y组T3、T4时点明显低于C组(P<0.05);②病理学变化及评分:组内T3、T4时点病理评分明显高于T1时点(P<0.05).组间Y组T3、T4时点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③RI和OI的变化:组内随时间推移RI逐渐升高,OI则降低(P<0.05);组间Y组T3、T4时点RI明显低于C组,OI则相反(P<0.05).结论 IP可降低CPB犬RI,提高其OI,改善犬的肺功能,对犬CPB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7年7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14例(17膝)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男11例(13膝),女3例(4膝);年龄20~48岁,平均37岁。瘢痕形成8个月~24年,平均5年。瘢痕范围上至大腿上段,下至小腿中段,两侧至腘窝内、外侧,均无破溃。瘢痕挛缩后范围为12 cm×10 cm~30 cm×22 cm。术前膝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vity of motion,TAM)为30~115°,平均69°。患者坐轮椅4例,扶双拐行走5例,跛行3例,半蹲行走2例。根据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术前患者膝关节功能可3膝,差5膝,很差9膝。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得矫正;TAM为70~145°,平均125°。可足底负重行走,患者步态较术前均有所改善。5例术后可不扶拐行走,仅轻度跛行;2例坐轮椅患者术后可扶拐行走。末次随访时根据秦泗河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膝、良5膝、可3膝,较术前显著改善(Z=–3.677,P=0.000)。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体外循环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6只健康杂种犬阻断左肺动脉,终止左肺血供及通气,造成左肺缺血,并循体外循环60 min后开放左肺动脉,恢复左肺血供及通气形成再灌注损伤,左肺再灌注2.5h后结束实验,右肺全程维持血供及通气.于CPB前(T1)、阻断左肺动脉并循60 min(T2)、再灌注2.5h(T3)三个时间点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对比肺动态顺应性(CD)、氧和指数(OI)、呼吸指数(RI)变化比例.结果 ①病理学变化:CPB后左、右肺组织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断裂甚至坏死;左肺病理改变较右肺严重;②病理切片评分:CPB后左、右肺病理评分逐渐升高;T1时点左、右肺组织评分无差异,T2、T3时点左肺评分明显高于右肺;③CD、OI、RI变化比例:CPB后CD、OI明显下降,RI明显升高;左肺CD、OI下降程度、RI升高程度较右肺明显.结论 本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能全面地模拟临床心脏手术过程,对CPB肺保护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