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眼眶肿瘤扩大眶内容物摘除术后巨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眼眶肿瘤12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 年龄48~87岁;皮肤鳞状细胞癌9例, 基底细胞癌3例;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眶内容物摘除术及创面修复。所有患者均手术彻底切除眼眶病灶, 一期切取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组成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供区采用减张缝合关闭, 总结术中切除病灶遗留皮肤缺损面积、创腔深度、术中切取皮瓣面积、肌瓣面积, 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区外观, 皮瓣颜色、厚度、质地, 术区瘢痕、感觉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切除病灶遗留皮肤缺损面积为7.0 cm×5.0 cm~15.0 cm×8.0 cm, 创腔深度为4.0~5.0 cm, 术中切取皮瓣面积为7.0 cm×5.0 cm~19.0 cm×8.0 cm, 肌瓣面积为4.0 cm×3.0 cm~5.0 cm×4.0 cm。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伤口均一期愈合, 受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近侧穿支蒂掌背皮瓣切取及修复手指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取20条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指固有动脉近侧穿支、指蹼动脉、掌背动脉穿支等血管走行、吻合。据此设计指固有动脉近侧穿支蒂掌背皮瓣。18例手指创面采用指固有动脉近侧穿支蒂掌背皮瓣修复。男12例,女6例,年龄6~60岁。创面范围约4.0cm×2.0cm~5.0cm×2.0cm,皮瓣范围约5.0cm×2.2cm~6.5cm×2.2cm。皮瓣供区采用游离植皮覆盖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手指伸屈无功能障碍,皮瓣两点辨别觉8~9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获优18例。结论指动脉近侧穿支与指蹼动脉、掌背动脉穿支等血管的分支有较恒定的吻合,指动脉近侧穿支蒂掌背皮瓣可修复手指较大创面,手术简单、血供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游离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10例四肢复杂创面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2~64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伤3例,机器挤压伤1例,重物压砸伤2例。上肢创面5例,下肢创面5例。创面范围11 cm×10 cm~25 cm×18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三叶皮瓣7例、四叶皮瓣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三叶皮瓣1例。皮瓣切取范围12.0 cm×10.5 cm~28.0 cm×12.0 cm。供区直接缝合9例,接力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结果术后1例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引流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皮瓣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分叶穿支皮瓣能有效修复四肢复杂创面,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15例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6~42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时间1~21年,中位时间13年。瘢痕挛缩畸形位于手部11例、足部4例;导致不同程度手、足部关节功能障碍。术中瘢痕挛缩松解后遗留创面范围为6 cm×4 cm~9 cm×8 cm;合并血管、神经或者肌腱外露12例,肌腱缺损4例。经浅筋膜浅层切取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5.0 cm~10.0 cm×8.5 cm;取阔筋膜条重建肌腱。皮瓣供区减张缝合。结果术后1例皮瓣出现静脉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患手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7例、良4例。患足足趾关节畸形及功能均明显改善。供区无肌疝、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浅筋膜浅层切取的薄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瘢痕挛缩畸形松解后创面,可获得良好外观及功能,而且供区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IRTI)技术联合"二纵五横分区法"在儿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移植中穿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对13例软组织缺损的儿童实施游离ALTPF,男8例,女5例;年龄2~12岁,平均6.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摔伤2例,压砸伤3例,烧伤后瘢痕2例。受伤部位:头部2例,躯干1例,手部5例,足踝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4.2 cm~9.0 cm×16.0 cm,皮瓣面积2.3 cm×4.5 cm~6.0 cm×20.0 cm, 剩余创面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术前均采用IRTI技术联合"二纵五横分区法"对ALTPF进行穿支定位设计,术中在股前外侧区域内对穿支进行探查,计算IRTI穿支定位的敏感性及阳性率。所有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和扩容、保暖。定期采用家访、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3例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5(11.0±1.5)个月。13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仅1例皮瓣修复内踝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原位回针垂直褥式缝合、原位回针水平褥式缝合的多重减张缝合联合皮内间断连续缝合的综合缝合法(命名为"遵义缝合法")缝合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 年1 月-12 月,对62例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男46例,女16例;年龄9~67岁,平均31岁.股前外侧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2例,创面面积:4 cm×5 cm~7 cm×14 cm.采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借助便携式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血管,皮瓣面积:5 cm×6 cm~8 cm×15 cm,在阔筋膜上或下层切取股...  相似文献   
8.
<正>臀部创面常由压疮、深度烧伤、皮肤鳞癌、脓肿等导致,在外科较为常见[1-2]。对于臀部皮肤鳞癌的治疗,往往采用扩大切除联合快速术中冰冻的手术方式,以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但导致较大的残存创面。臀部创面在修复时需考虑术后外形及功能,常用的修复方法为局部皮瓣或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由于局部皮瓣长宽比例受限,转移后血运不可靠,且供区常需植皮修复;臀大肌肌皮瓣需切取一部分臀大肌,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mbra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样细胞(Schwann cells-like cells,SCs-like cells),分别观察两种细胞移植对皮瓣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提取hA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hAMSCs。取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诱导分化19 d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SCs-like cells和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S-100、p75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ELISA检测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以及加入诱导液1、2、3诱导后19 d内上清液中BDNF和NGF表达量。另取SD雌性大鼠75只,建立大鼠腹壁失神经支配穿支皮瓣模型,分为3组(n=25),A、B、C组分别于大鼠皮瓣标记处皮下多点注射培养6 d处于增殖期的第3代hAMSCs 1×10~6个、SCs-like cells 1×10~6个和等体积PBS,分别于移植后2、5、7、9、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丝重链多肽抗体(neurofilament heavy polypeptide antibody,NF-01)阳性表达的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提示培养的细胞为hAMSCs。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果显示,SCs-like cells的S-100、p75和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蛋白表达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AM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示: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加入诱导液1后,BDNF和NGF表达量明显降低,随着诱导液2及诱导液3的依次添加,BDNF和NGF表达量逐渐升高,且浓度明显高于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观察示,移植后5~14 d 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高于A组和C组。结论 hAMSCs在体外经适当的化学因子调节后可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在诱导分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且SCs-like cells移植后通过释放大量BDNF和NGF,在神经再生数量方面高于hAMSCs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