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胆管结石术前、术后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0例多发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于手术前后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包括经皮引流术、扩张术、胆道内支架留置术、动脉栓塞术等多种方法。结果通过进行介入治疗可达到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或痊愈,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在肝胆管结石外科手术前后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危险性,并能对部分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帮助;胆系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如能综合灵活应用,可以作为胆道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G2,分别用浓度为12.5、25、50、100mg/L青蒿琥酯作用不同时间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随后选择最佳浓度的青蒿琥酯作用HepG2细胞24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PI3K、p-PI3K、Akt和p-Akt的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处理细胞24h后,青蒿琥酯均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且该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青蒿琥酯能显著促进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同时Western blot也进一步证实,青蒿琥酯处理后HepG2细胞中的抑凋亡蛋白Bcl-2显著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著上调;同时发现青蒿琥酯能够降低p-PI3K和p-Akt的水平,但未磷酸化的PI3K和未磷酸化的Akt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青蒿琥酯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该作用与调控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36~83岁,平均61.5岁)均在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或AFP检测怀疑残留或复发,但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时行全身PET/CT检查,检查结果以最终病理结果或随访结局为参考。结果:最终共证实28处病灶,PET/CT检测出了93.7%(15/16例)的肝内病灶,100%(12/12例)的肝外病灶,总体检出率为96.4%。在15例中,PET/CT至少能检出1个病灶。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诊断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传统影像学不能明确的肝内复发或新发病灶,并能同时有效地发现肝外病灶。  相似文献   
5.
短期反复行GS-TAE治疗伴动门脉瘘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短期反复行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对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CT、MRI诊断肝细胞癌,血管造影确认均有动门脉瘘形成的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将明胶海绵碎块与抗癌药混合并行肝动脉栓塞术,明胶海绵颗粒直径均选择在0.5~1mm之间,栓塞次数3~5次,栓塞间隔3~5周。结果:12例治疗后癌灶范围缩小(85.7%),全部14例A-P shunt消失,患者生存时间4~26个月。9例同时伴有门脉癌栓,治疗后8例门脉癌栓缩小或回缩(88.9%),其中1例门脉癌栓甚至完全消失。结论:短间隔反复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一2019年3月14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12~14d出现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患者,比较PMT前后红细胞及肾功能变化,有无症状性肺栓塞以及PMT的血栓清除效果,是否成功回收滤器及有无下腔静脉损伤。结果:PMT前后红细胞及肾功能水平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PMT后血栓清除Ⅲ级12例(85.71%),Ⅱ级2例(14.29%)联合应用CDT治疗后血栓清除达Ⅲ级,所有患者均成功回收滤器,无下腔静脉损伤发生。结论:PMT可安全、有效的清除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从而提高滤器回收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并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PVA颗粒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18例子宫肌瘤患者。结果:经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月经周期和经量恢复正常,疼痛和贫血等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和社会效果好、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与磁共振容积测量(vMR)对儿童局灶性颞叶癫痫(fTLE)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材料与方法:对30例经24小时动态脑电图确诊的fTLE患儿(年龄5~14岁,平均8.5岁)行3.0T 1H-MRS分析及vMR测量,并以随机的30名儿童(年龄5~14岁,平均8.8岁)对照,计算患者组双侧海马区代谢产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及海马容积、对照组任一侧海马NAA/Cr及容积,比较患儿病灶侧与病灶对侧、病灶侧与对照组、病灶对侧与对照组之间有否差异。分析癫痫发作频率等临床相关因素与海马萎缩的相关性。结果:患儿病灶侧海马区NAA/Cr(1.47±0.24)较病灶对侧(1.79±0.35)及对照组(1.81±0.27)明显减低,而病灶对侧NAA/Cr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患儿病灶侧海马容积(2.75±0.35)较病灶对侧(3.06±0.46)和对照组(3.11±0.17)亦明显减小(对照组NAA/Cr值及海马容积参考值范围为标准)。此外,fTLE患儿癫痫发作频率与病灶侧海马容积缩小不具有相关性,而热惊厥史对海马体积具有显著影响。结论:3.0T 1H-MRS及vMR测量对儿童局灶性颞叶癫痫病灶具有定位作用,并且能够定量反映患儿海马代谢性异常及形态学改变,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的疗效及2年内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的2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共274条患肢。本组病例中男162例,女60例,平均年龄(67.5±11.2)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主髂动脉病变92条肢体,股腘动脉101条肢体,膝下动脉31条肢体,多节段病变50条肢体;根据不同的病变程度分为:Rutherford 3级116条肢体,Rutherford 4级87条肢体,Rutherford 5级37条肢体,Rutherford 6级34条肢体。用超声、CTA及DSA等辅助检查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术后2年内随访。结果:269条肢体技术成功,265条肢体临床成功,单纯球囊扩张86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183条肢体。术后30 d内因心衰、重度感染及休克死亡4例,膝上截肢2例。本组病例中完成随访患肢235条,随访9~24月,平均(20.8±4.7)月。2年时血管初次通畅率为71.5%,二次通畅率为75.7%。踝关节以上截肢9例,保肢率96.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较好,2年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对于髂、股动脉等管径较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已十分成熟,膝下动脉管径较细,病变范围较广,病变部位钙化广泛,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新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