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3篇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引流管不同拔除时期对甲状腺癌(TC)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120例行手术治疗的T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照组6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常规拔管,即术后连续2 d的24 h引流量在10 mL以内时予以拔管;观察组60例患者则行早期拔管,即术后连续2 d的24 h引流量在40 mL以内时予以拔管。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甲状腺功能、疼痛程度、睡眠质量、癌症疲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首次下床时间和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早,术后3 d引流口愈合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均<0.05)。拔管24 h和48 h后,2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水平均较术前更低,且观察组的上述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均比同期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比拔管24 h后更低,癌症疲乏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比术前更...  相似文献   
2.
3.
兰方琛  陈淑兰  刘鸿瑜 《海南医学》2014,(15):2309-2310
目的:比较两种负压吸引装置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实验组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SB排液包装置进行负压吸引,对照组60例采用创面放置两条乳胶引流管接Y型玻璃接头后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进行负压吸引。结果实验组患者脱管、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天数缩短,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SB排液包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创面的引流,减少了脱管、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感染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提早下床活动,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人工造瘘口术在外科患者中越来越多,人工造瘘口术后患者由于肠道生理作用、菌群与饮食暂时改变,排出的大便为水样便,患者需每天更换造瘘袋多次,既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又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且初学者易存在较重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们近年来对造瘘袋进行改良,应用于人工造瘘口术后患者,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敷料在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心置管术后使用效果。方法:将133例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中心置管术后病人分为A、B组,A组使用3 M普通透明敷料(6 cm×7 cm),B组采用高通透导管固定敷料IV3000(6 cm×7 cm)。观察两组病人固定处皮肤情况、敷料使用后效果、导管固定情况、更换敷料间隔时间。结果:B组敷料固定处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导管脱位发生率低于A组,敷料使用后效果优于A组。结论:使用高通透导管固定敷料IV3000皮肤红肿少,固定性好,敷料使用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临床患者常因各种原因需要吸氧,传统方法将给氧管塞入患者鼻腔内或使用面罩给氧,此装置易脱落,且因传统给氧管质地偏硬,鼻腔黏膜或面部皮肤经常与其摩擦,易出现破溃,增加患者不适与痛苦。我们在患者吸氧时,将一次性头皮针接给氧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一次性头皮针1个,给氧管1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循证证据指导下的预防护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7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证证据指导下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弹性能力、上肢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护理后,两组力量性、坚韧性、乐观性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力量性、坚韧性、乐观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A部分、B部分评分均降低,观察组A部分、B部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循证证据指导下的预防护理可以有效调节其心理弹性,改善上肢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内营养组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患者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时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CD3+、CD4+、CD4+/CD8+及NK各免疫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各免疫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术前,也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8±0.5)d,住院时间为(10.8±2.3)d,对照组分别为(2.5±0.6)d,(15.6±4.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可尽快恢复患者肠道功能,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功能,对患者术后尽早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el)、血栓前体蛋白(Tp P)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P-sel、Tp P和D-D的含量检测,根据术后血栓发生与否进行分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发生血栓37例(血栓组),未发生血栓31例(正常组),术后1 d血栓组患者P-sel、Tp P及D-D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7 d逐渐降低,而正常组患者术后14 d内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指标检测在术后第一天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特异性最高者为P-sel,其次为D-D、Tp P,灵敏度表现为Tp P〉D-D〉P-sel的特点,且P-sel的误诊率最低,仅为8.8%。结论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大多术后第一天即可出现P-sel、Tp P和D-D浓度显著升高,而术后P-sel、Tp P和D-D三项的检测结果对预测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