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022篇
  免费   76822篇
  国内免费   8403篇
耳鼻咽喉   6817篇
儿科学   10671篇
妇产科学   3863篇
基础医学   29963篇
口腔科学   8180篇
临床医学   50787篇
内科学   80946篇
皮肤病学   15627篇
神经病学   30196篇
特种医学   128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62172篇
综合类   21660篇
现状与发展   94篇
一般理论   40篇
预防医学   20096篇
眼科学   6955篇
药学   18327篇
  81篇
中国医学   7234篇
肿瘤学   23680篇
  2024年   662篇
  2023年   5616篇
  2022年   3258篇
  2021年   7953篇
  2020年   13594篇
  2019年   14946篇
  2018年   17944篇
  2017年   19359篇
  2016年   20990篇
  2015年   22662篇
  2014年   30901篇
  2013年   32122篇
  2012年   18302篇
  2011年   18933篇
  2010年   25412篇
  2009年   24885篇
  2008年   15225篇
  2007年   12590篇
  2006年   14541篇
  2005年   10801篇
  2004年   8708篇
  2003年   7766篇
  2002年   6859篇
  2001年   7662篇
  2000年   6104篇
  1999年   5050篇
  1998年   4546篇
  1997年   4421篇
  1996年   4016篇
  1995年   3772篇
  1994年   2421篇
  1993年   1892篇
  1992年   1735篇
  1991年   1721篇
  1990年   1319篇
  1989年   1389篇
  1988年   1196篇
  1987年   1011篇
  1986年   1012篇
  1985年   837篇
  1984年   616篇
  1983年   587篇
  1982年   566篇
  1981年   437篇
  1980年   383篇
  1979年   347篇
  1978年   367篇
  1977年   408篇
  1975年   292篇
  1972年   3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再深一步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来研究柴胡疏肝散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柴胡疏肝散的所有活性成分与药物靶点;通过收集PharmGkb、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出交集靶点,将得到的交集靶点构建PPI网络与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柴胡疏肝散对两种受体蛋白EGFR和STAT1的影响。结果 最终筛选得到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104个,潜在靶点238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交集靶点52个;GO与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2166条目和148条目,主要涉及到JAK-STA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GFR、STAT1两个靶点能够与核心活性成分能够自发结合成较为稳定的构像;免疫印迹法实验证明柴胡疏肝散能够降低大鼠胃黏膜组织EGFR和STAT1蛋白表达。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发现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调节EGFR和STAT1蛋白表达来共同调控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发挥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为深入进行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综合体温保护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苏醒期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C组)、体温保护组(T组)和体温保护联合右美托咪定组(T-D组),每组30例。C组常规体温保护,T组和T-D组综合体温保护;T-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时(T0)、手术开始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鼻咽温度;于T0、术后2 h(T6)、24 h(T7)和48 h(T8)时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水平;记录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期质量指标。结果 与T0比较,C组T2~T5时点鼻咽温度均明显降低(P < 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T2~T5时点鼻咽温度明显升高(P < 0.05)。与T0时点比较,C组、T组和T-D组T6、T7和T8时点CD3+和NK cell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5);C组在T6、T7和T8时点,T组和T-D组在T6和T7时点,CD4+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5)。与C组比较,T组和T-D组T6和T7时点CD3+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T组在T7时点,T-D组在T6和T7时点,CD4+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T组在T7时点,T-D组在T6、T7和T8时点,NK cell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采用体温保护措施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维持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体温稳定,减少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PH)的发生,并有效提高患者苏醒期质量,减轻免疫抑制程度,加速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