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本实验旨在从下丘脑代谢组学角度探讨三子养亲汤(Sanzi Yangqin decoction, SYD)干预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的作用机制。将WK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SYD组。采用高脂+高盐方式制备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模型,不同剂量SYD干预模型大鼠8周,测量各组大鼠饮食量、体重、身长、血脂及血压,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筛选各组大鼠下丘脑中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 SYD组大鼠饮食量减少,体重降低,血脂血压显著下降。同时下丘脑14个差异代谢物发生回调,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鞘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有关,提示SYD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饮食行为,进而影响氨基酸代谢与能量代谢来发挥干预作用。本研究已获得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DUTCM20211103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藤菔降压片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对2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纳入7个分中心288例2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4例),分别给予藤菔降压片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和藤菔降压片安慰剂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干预4周后评估疗效。试验过程中记录受试者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事件等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疗效性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等进行有效性评价,同时对血压达标率等主要疗效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样各88组作为检测对象,在临床试验受试患者服药前1 d和服药结束后第1天分别采集患者空腹血样,对处理后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检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花生四烯酸(AA)、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初步探讨藤菔降压片对机体炎症因子的调控。结果 最终共271例患者完成试验(观察组133例,对照组138例),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中血常规(白细胞、血红细胞、血小板)、尿常规(尿蛋白、尿血红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心电图异常情况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收缩压差值、舒张压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根据降压疗效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119/1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7.97%(80/13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2.593,P<0.01)。在血压达标率方面,收缩压达标率观察组为61.65%(82/133),对照组为37.68%(52/138);舒张压达标率观察组为78.20%(104/133),对照组为55.07%(76/138);血压整体达标率观察组为48.12%(64/133),对照组23.19%(32/138),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χ2=15.571、16.236、18.404,P<0.01)。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7.89%(77/133),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38.41%(53/1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Z=-3.172,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A和TXB2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PGE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AA和TXB2均显著降低,PGE2水平显著升高(P<0.01)。提示藤菔降压片在治疗2级高血压患者过程中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减少炎症介质产生,从而阻止炎症反应发生。结论 发现藤菔降压片治疗2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可更加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应用较安全。藤菔降压片临床疗效突出,可作为临床治疗2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有效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of-1)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伦理审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最新版指南,对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进行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法讨论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相关伦理问题。结果: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伦理审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目前临床上N-of-1的伦理审查阶段仍较为模糊。结论: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一种新兴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其伦理审查还需进一步明确与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汁酸及其代谢物在高血压前期的潜在作用机制,探索高血压前期的关键代谢途径和重要内源性靶点。方法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高血压前期的代谢机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通过网络分析预测并生成相关的生物功能和信号目标,最终通过体外实验验证该重要途径的预测靶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并验证相关靶点信息。结果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发现在正常组、高血压前期组和高血压组中有64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13条代谢途径;网络分析和生物学验证结果表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与胆汁酸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管炎症有关;胆汁酸代谢通过调节血管炎症反应在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氨基酸N-酰基转移酶、髓过氧化物酶及胆酸汁受体TGR5在代谢网络的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在高血压前期,胆汁酸可能参与调节血管炎症,从而导致高血压前期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