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囊肿开窗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性脑病颞叶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符合指征的17例鼻咽癌放射性脑病颞叶囊肿患者行囊肿开窗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康复出院,随访半年~3年。随访期间复查头颅CT提示开窗术侧囊肿塌陷,无粘连包裹复发,囊内液与脑脊液循环对流通畅。9例(52.94%)患者囊肿塌陷后无明显变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6例(35.29%)患者囊壁周围脑组织继续坏死、液化,囊壁向外扩展,但无形成新囊肿,放射性脑水肿加重,经保守治疗后患者病情能稳定,恢复正常生活。1例(5.89%)患者对侧颞叶脑组织坏死、脑水肿严重,再次入院行颞叶坏死病灶清除术,经治疗后康复出院。另有1例(5.89%)双侧囊肿患者,对侧小囊肿发展成巨大囊肿,家属不同意手术,最后死亡。结论囊肿开窗术可以有效切开囊肿排出囊液,缓解颅内高压及颞叶受损症状,而且有减少手术对大脑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40例侧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腰穿组和引流组,每组各70例。其中腰穿组患者接受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治疗,引流组患者接受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按颅内感染常规治疗进行基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效果、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均有效,但引流组的治愈率为90.00%(63/70),明显高于腰穿组的61.43%(4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穿组的平均有效治疗时间为(9.47±2.4) d,明显长于引流组的(6.25±1.8) d,且治疗过程中腰穿组诉腰痛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引流组(15例vs 16例),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1);两组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脑室穿剌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临床疗效好,并对脑神经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与双孔钻颅外引流术疗效。方法本研究探讨患者均属于我院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收集2016年6月~2018年3月患者50例,2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双孔钻颅外引流术予以医治,2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单孔钻颅外引流术予以医治。分析不同的医治方案对患者手术时间、治愈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接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中,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泌尿系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0%,对照组患者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8例,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泌尿系统感染,1例并发肾功能不全,并发症发生率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6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孔钻颅置管冲洗外引流术通常采取顶结节或血肿最厚层面处行一处头皮切口后钻单孔向前额方向置管冲洗外引流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更大优势,手术时间短,风险低,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下降。尤更适用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5例高血压脑出血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死亡 3 3例占 12 .5 %,术后生活能自理及参加轻度体力劳动者占 168例 ,需人照顾 43例 ,生活不能自理的 19例 ,植物状态 2例。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是一种简单、快捷、损伤小的手术方法。但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极为重要 ,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颅内压相关参数对颅脑创伤(TBI)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兴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时患者预后的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死亡、GOSⅠ~Ⅱ级,25例)与预后良好组(GOSⅢ~Ⅳ级,37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内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并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与TBI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脑灌注压、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的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水平与不良预后呈现正相关(r=0.618,P=0.000;r=0.514,P=0.000),脑灌注压水平、Vs、Vm和Vd与不良预后呈负相关(r=-0.571,P=0.000;r=-0.562,P=0.000;r=-0.501,P=0.000;r=-0.575,P=0.000)。 结论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与TBI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积极控制颅内压和脑组织氧分压升高,促进脑灌注压,密切监测血流动力血指标,可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外科治疗后,本组128例患者存活116例,术后随访ADL分级为Ⅰ级22例、Ⅱ级34例、Ⅲ级49例、Ⅳ级7例、Ⅴ级4例,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早期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外科干预是合理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减压抢救方案对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新兴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实验组于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前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操作,比较2组患者的瞳孔恢复时间、脑疝持续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使用GOS量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对照组瞳孔恢复时间[(6.60±0.93)min]、脑疝持续时间[(24.60±1.12)min]和手术操作时间[(25.70±1.50)min]长于实验组[(3.20±0.95)min、(16.70±1.34)min和(16.50±1.6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OS量表Ⅰ级、Ⅱ级和Ⅲ级较实验组多,Ⅳ级和Ⅴ级较实验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58.1%)较实验组(83.9%)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前的微创穿刺引流操作能缩短患者瞳孔恢复时间、脑疝持续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和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sTBI)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0例sTB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每组各65例,其中监测组患者开颅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非监测组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甘露醇应用情况、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非监测组患者相比,监测组患者甘露醇应用时间、应用剂量,以及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监测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率为81.54%(53/6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动态监测sTBI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体会。方法对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继发脑干损伤脑干功能衰竭死亡患者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患者1例,脑水肿合并肺部感染死亡患者1例。2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结论在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的基础上,静脉使用抗生素并进行脑脊液引流及置换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做好预防工作,可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