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筋膜手法按摩配合内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脉管平滑肌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0例产后42 d至1年内复查并确诊为腹直肌分离(≥2 cm)的产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单纯组52例采用单纯电刺激,联合组58例采用筋膜手法按摩+内核心肌群训练+单纯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围、腹直肌静息肌电位、腹直肌最大肌电位、腹直肌间距及腹直肌肌力维持时间。结果 治疗后两组腹围(脐上5 cm、脐部、脐下5 cm)、腹直肌静息肌电位小于治疗前,腹直肌最大肌电位大于治疗前,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间距(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小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小于单纯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直肌肌力维持时间长于治疗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筋膜手法按摩配合内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脉管平滑肌电刺激,既可缩小患者腹直肌间距和腹围,减小静息肌电位,还可以增加最大肌电位,延长肌力维持时间,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使用左炔诺孕酮官内缓释系统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疗效。结果8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在治疗前后月经量以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上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病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时胎心监护异常的影响因素,提高优生优育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90例产时胎心监护图形异常的病例(观察组)和同期90例产时胎心监护图形正常的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产时胎心监护异常组的羊水粪染、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和剖宫产率明显高于产时胎心监护正常组(P<0.01);而两组间新生儿窒息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时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窘迫,通过适当处理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三维超声评估低位产钳助产对初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108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46例低位产钳助产者为产钳助产组,62例剖宫产者为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及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后3、6个月三维超声检查盆底肌损伤情况.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应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产后DRA产妇,按照计算机1:1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情况及腹围恢复情况、肌纤维电位变化情况、腰背部疼痛程度及肌电位数值。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DRA分离情况及腹围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肌电位数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肌电位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产后DRA分离产妇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能够促进DRA恢复,提高肌纤维电位水平,有利于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促进其身体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