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积相关指数(PVIs)、Sestrin2、泛连接蛋白1(Pannexin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关系及对溶栓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莆田九十五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预后分为良好组49例、较差组33例。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5 d、7 d PVIs、Sestrin2、Pannexin1、NIHSS评分,Pearson分析治疗后5 d、7 d PVIs、Sestrin2、Pannexin1与NIHSS评分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治疗后5 d、7 d PVIs、Sestrin2、Pannexin1及不同联合方案对溶栓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治疗后5 d、7 d较差组PVIs、Sestrin2、Pannexin1、NIHSS评分均高于良好组(治疗后5 d:t/P=5.171/<0.001、6.043/<0.001、8.291/<0.001、6.215/<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硫咪唑治疗重度脑囊虫病的初始耐受剂量。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67例重度脑囊虫病患者根据囊虫数量分为4组:第一组(<200个)、第二组(≥200且<300个)、第三组(≥300且<400)和第四组(≥400个)。各组患者由常规剂量递减至初始耐受剂量,然后由初始耐受剂量递增至治疗剂量,每个疗程10d,服用3~4个疗程。服药期间常规使用降颅内压药物及卡马西平,颅内压药物控制不佳者进行外科降颅内压治疗。结果 4组初始耐受剂量为:第一组6.7~10mg/(kg.d),第二组5~6.7mg/(kg.d),第三组和第四组均为4~5mg/(kg.d)。服药治疗期间有66例行外科治疗。随访所有病例,随访时间27~46个月,平均(36.4±5.9)个月。CT或MRI复查67例全部治愈。结论丙硫咪唑治疗重度脑囊虫病时,应根据囊虫数量调整初始剂量,初始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2~1/5,同时采用外科降颅压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基础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仅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精神缺损情况(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炎性指标(IL-6、CRP和TNF-α)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基本治愈"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值大于对照组;治疗后的IL-6、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除CRP(P<0.05),其余均为P<0.01;除对照组有2例低血压外,两组未有其他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关出血性事件的报道。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基础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精神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神经科住院部就诊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60例,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6.04±9.41)岁。对照组患者中女17例,男13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3.82±8.26)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评定:治疗前后采用Fugl-Mayer评估量表(FMA)评估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 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技巧熟练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2组治疗后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 BI量表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与观察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脑缺血再灌注患者FMA、m BI和TNF-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FMA相比,r=-0.971,P=0.0000.05;与m BI相比,r=-0.969,P=0.0000.05,两者均呈负相关。结论:谷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下调TNF-α表达水平,其疗效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添加对合并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6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医院饮食组和肠内营养添加组(普通医院饮食鼻饲基础上加上鼻饲肠内营养添加剂),观察患者发病后3个月和6个月的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观察患者发病后3个月和6个月的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普通饮食组3个月和6个月的MRS评分为(2.81±0.90)和(2.78±1.01),肠内营养添加组3个月和6个月的MRS评分为(2.17±0.89)和(2.14±1.06),两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添加组要明显优于普通医院饮食组。结论肠内营养添加治疗可促进合并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瓜蒌皮注射液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脑卒中风痰阻络型患者70例,其中女21例,男49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加以瓜蒌皮注射液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并在治疗前后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价,并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同时进行疗效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ET-1、ADL、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除ADL评分外,治疗组的ET-1、CSS评分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瓜蒌皮注射液对改善风痰阻络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以及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口服盐酸多奈哌齐,1次/d,10 mg/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积分(CDT)、日常生活能力积分(ADL)的变化,以及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c AMP-PKA-CREB信号通路上标志性蛋白c AMP、PKA及CREB浓度的变化。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MMSE、CDT及ADL的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MMSE、CDT及ADL积分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MMSE、CDT及ADL积分进一步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Elisa法检测c AMP、PKA浓度,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REB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c AMP、PKA、CRE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清c AMP、PKA、CREB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介导c 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眩晕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老年人更是多见。眩晕的病因又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对症选药。治疗眩晕的药物不少,以下介绍一些效果不俗的止晕良药。  相似文献   
10.
偏瘫、肢体麻木、语言不清、生活不能自理……这些是脑梗死留给多数患者的麻烦,更有不少人因突发脑梗死而在短短数分钟内结束了生命。但令人庆幸的是,脑梗死不都是如此凶猛,还有一种脑梗死,患者症状多不明显,及时诊治后,运期疗效大多良好,有些患者甚至不相信自己真是患了脑梗死。这就是脑梗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当然,腔梗看似"温柔",仍须谨慎对待,如不正确处理,它依然会致人于死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