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历不同时间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神经丝(NF)作为正常神经元结构的标识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REM睡眠剥夺1、3、5、7 d4个时间点大鼠皮质及海马MAP2和NF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运用电镜技术观察睡眠剥夺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我们的实验是用改良的多平台睡眠剥夺模型进行REM睡眠剥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蛋白质电泳以及电镜超微结构分析。结果REM睡眠剥夺后5d大鼠皮质、海马CA1及齿状回神经元结构蛋白MAP2和N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电镜神经元核仁偏位,胞质中出现少量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部分神经轴突的髓鞘溶解与浓集。环境对照组、REM睡眠剥夺5d和7d组,皮质中超微结构改变的神经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2%、3.6%和5.8%。结论REM睡眠剥夺能够导致大鼠脑内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 (BTXA)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面肌痉挛患者 85例 ,既往均经药物、针灸、理疗、神经干阻滞等治疗无效。使用A型肉毒毒素 ,根据痉挛肌肉 ,于眼轮匝肌及面肌多点注射 ,每一注射点注射 2 .5U ,每次注射总剂量不应超过 5 5U。结果 :完全缓解者 92 .9% (79/ 85 ) ;明显缓解者 7.1% (6 / 85 ) ;总有效率 10 0 %。平均起效时间 (3.1±1.6 )d。平均疗效维持时间 (2 3.4± 2 .6 )周。未见全身副作用 ,局部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闭目力弱 9例 ,眼睑下垂 5例 ,面肌无力 6例 ,均于 1月内自行缓解。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无创伤性心脑监护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类设备绝大多数均配有指套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系统,但观察脑血管病SPO2变化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近几年观察的132例颅内出血病人所出现的SPO2变化,现报道如下。资料颅内出血病人132例.男性85例、女性47例。年龄21~82岁。均为颅脑CT或MRI所证实.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08例,脑叶9例,小脑5例.脑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方法:采用美国CSI公司生产的508型无创伤监护仪,SPO2监测的数据为指套式数字显示器所示结果。监测过程中每例抽取股动脉血2ml1~2次送血气分析(观察CO2潴留情…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所发生的变化同疾病的关系。方法62例ACI患者分别在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14、21天测定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的变化,并对不同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病情轻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动态观察。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2.41±0.64)mg/L vs(0.21±0.20)mg/L(P〈0.01),并与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明显相关;溶栓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D-二聚体渐趋正常,如居高不降或者继续升高显示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结论ACI患者纤溶/凝血功能平衡失常,溶栓治疗可有效的调节这种失衡,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患者病情轻重的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患者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鼠睡眠剥夺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睡眠的功能并不十分清楚.睡眠研究方法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睡眠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睡眠剥夺是目前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研究睡眠的手段.它对人们研究睡眠各期的功能有很强的启发性。在睡眠剥夺研究中.要想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需要有效专一地消除睡眠,因而,消除睡眠的睡眠剥夺方法在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几种常用的大鼠睡眠剥夺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双丙戊酸钠、氟桂利嗪单用与合用预防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双丙戊酸钠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41例,A组)、双丙戊酸钠组(42例,B组)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组(41例,C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3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73%及73.81%,预防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有效率92.68%,较A组、B组疗效好。结论:氟桂利嗪、双丙戊酸钠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较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有更好的预防效果,但可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后大鼠皮质及海马 HSP70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SD)、环境对照组(TC)和空白对照组(CC)。其中SD组又分为1d、3d、5d、7d4个时点。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进行REM睡眠剥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REM睡眠剥夺后大鼠额叶、顶叶皮质及海马各区HSP70表达的分布规律及时空变化;同时结合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实验对额叶皮质及全海马HSP70蛋白作了选择性的半定量分析。结果REM睡眠剥夺后1d脑内HSP70表达一过性增强。以后逐渐下降。Western Blot实验印证了这一结果。结论REM睡眠剥夺能够引起大鼠皮质及海马神经元内HSP70表达增强,可能是一种自身稳定调节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血磁疗法治疗海洛因成瘾病2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除海洛因成瘾患者的毒瘾.方法:血磁治疗,辅以中药和人工冬眠治疗.结果:250例接受治疗患者的躯体和心理依赖均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达98%.结论:血磁疗法是海洛因成瘾病患者进行戒毒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体条件下观察 β-淀粉样蛋白 ( Aβ)对白细胞介素 -1 β( IL-1 β)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表达的影响 ,探讨它们在 Alzheimer病 ( 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 Aβ溶液及生理盐水作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后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及刚果红染色方法 ,显示胶质细胞反应及 IL-1β、TNF-α表达情况 ;消炎痛灌胃治疗模型大鼠并以蒸馏水作治疗对照。采用方差分析对量化指标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胶质细胞反应程度及 IL-1 β、TNF-α的表达水平随 Aβ浓度增大而增加 ,4 μg/ μL Aβ溶液注射组 IL-1 β、TNF-α阳性细胞数 (个 /视野 )分别为 4 1 .75± 2 .6 1和 5 2 .1 7± 5 .2 3,显著多于生理盐水注射组 ( 2 1 .1 6± 2 .92和 31 .0 7± 3.5 8,P<0 .0 1 ) ;消炎痛显著降低 IL-1 β、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 在体条件下高浓度 Aβ能诱导胶质细胞 IL-1 β和 TNF-α的表达 ,并可被消炎痛抑制 ,结果提示炎症反应与 AD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42例,A组)、普萘洛尔组(41例,B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两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及68.30%,预防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副作用更少.结论:双丙戊酸钠、普萘洛尔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双丙戊酸钠应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